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在世界各地的不断发展,西方自然思潮的回归和全球医学理念的兴起,海外―中医热‖现象日趋升温,对外中医教育应运而生,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然而,中医学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中医语言医哲交融.文学色彩浓郁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者对中医精髓的理解,这不仅对本民族学习中医者本身就是一道不易跨越的门槛,对那些来自于不同文化国度的外国留学生而言就更为艰难。简单的汉语基础水平使他们不易理解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医学知识;单纯的语言学习使他们难以分辨中医语言中明确的特定词汇表示不确定.多变的概念等等特征造成的多种语言冲突现象。理解中医用语只求字面对应,不管内容实质,从而造成了貌合神离的现象十分常见。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修辞格研究方向的转变,在二语习得教学研究领域中出现了对通感现象研究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通感现象已超出传统的单纯的语言修辞范畴,扩展到从认知视角.生理基础和个人社会体验等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阶段,提出认知通感是一个可以后天构建的动态发展过程的观点。认知通感对提高对外中医教学效能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唤起学习者相同或相似的心理感受对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产生积极意义。 目的:本文研究旨在探索在对外中医教学中引入认知通感意识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个案分析,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部分相关文献的列举和对比分析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本文通过各项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证明外国受访者对中医基础理论大部分持肯定的态度,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会造成影响”.“人体疾病也会对人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反作用”和“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这三个方面达成100%的“通感”或“共识”,对这三个方面的认识与中医理论所指的在心理表征意义为“同一所指”;证明了对外中医交流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通感”现象;外国受访者的汉语水平和个体因素制约了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也是形成制约“通感”达成的因素;部分相关的中西医文献对医学科学的认识阐述和论著表明了中西医学领域中存在着认知通感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些结果与伍敬芳和赵湘波从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切入解读人类语言中的通感现象相吻合。 结论:将认知通感的理念和模式引入对外中医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外国人学习中医的兴趣.对中医药的理解能力和达成共识的程度。利用通感意识,可以提高外国学习者对汉语内涵的理解,尤其是对专用于中医汉语表述的理解,是一个扩大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新思路和教学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