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居民物质生活的日渐充足以及社会文化的长足发展,“日常生活审美化”逐渐成为我国当下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在当代以符号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的参与运作下,显得尤为突出。因涉及到日常生活、社会经济以及审美文化等多个领域,“日常生活审美化”又呈现出极不清晰的面貌。本文试图立足于我国当下坚实的社会土壤,在变化了的社会生活现实和文化心理基础之上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现象进行反思,来探讨它在当下中国浮现的必然性、必要性、价值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倡导一种合理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生存方式。全文分四大部分。第一章从“日常生活审美化”何以成为话题、当前学者针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研究现状这两方面来考察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并以此引申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的具体思路,即立足于我国当下变动的社会土壤上,来考察“日常生活审美化”出现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需要开展怎样的审美化建设。第二章从新时期以来我国国人“日常生活”时空的日渐恢复以及发展来揭示我国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必然性。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社会生活的去政治化、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让我国大众的日常生活日益独立并获得了多元化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观念的更新让人们的生活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大众文化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放松娱乐以及情感诉求必然得到极为迅猛的发展,社会各个阶层形态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在日常生活本身的器物、服饰、装饰中体现出各个阶层的身份认同以及情感抚慰。基于这个背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我国在新的历史阶段必将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植根在社会变动的深层土壤中。第三章描述在日常生活的“自由时空”中,个人的自由可能给人性中恶的因素以泛起并活跃的机会,同时传统文化中一些束缚人性成分的遗留对当下日常生活中现代意识的确立有阻碍作用,这两方面形成了当下国人日常生活的内在悖论,因此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化的批判与建设是必要的。尽管在当前的理论视野中日常生活因其属于个体的自由性具有了价值上的优先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日常生活就是一个完美的实体。实际上,日常生活一方面在反对外在权威的干涉的同时,却往往对内在的本能冲动和落后的文化心理失去警惕,从而导致自身人性的沉沦。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中,法律、政治权威、松动的道德规约以及机械化的教育机能都无法给人们的感性以及心灵生存以适当的引导,唯有审美与艺术才能穿透重重的生活帐幕,抵达人性斗争的深处,帮助我们进行日常生活的人性建设。第四章尝试提出应该开展怎样的审美化。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核心——个体生存风格的建构,它的原则包括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私人性与公共性的融通;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多元性——关注生活现象本身,超越审美泡沫;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也是一项社会整体工程,它的健康进程,需要全社会的自觉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