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目前开展较为广泛且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的治疗近视的角膜屈光手术。每年有近百万人接受LASIK手术治疗。LASIK手术主要通过改变角膜中央光学区的曲率,使屈光不正现象得以改善。此手术在角膜瓣下的基质层中进行,这样做既保存了角膜上皮层和前弹力层的完整度,同时又可防止角膜上皮下雾状浑浊(Haze)的发生。LASIK术后角膜损伤修复过程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力学环境的改变对LASIK术后角膜组织的修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LASIK术后角膜层变薄,在相同的眼内压作用下,角膜所受的应力明显增大,角膜成纤维细胞的力学环境发生了变化,可能影响其生长、增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既能促进伤口愈合与受损组织的修复还能促使受损细胞发生相应的形态学改变。因此研究在体及离体不同力学环境下,角膜组织及角膜成纤维细胞中bFGF的表达与分布,以及力学刺激对兔角膜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探究力学因素在LASIK术后角膜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近视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不同切削量的LASIK手术动物模型,使在体角膜处于不同力学环境中,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膜上皮及基质层中bFGF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角膜基质细胞增殖的变化。研究发现:bFGF在上皮及基质层中均有表达,但基质层中荧光强度总体高于上皮层,70%一周组基质层荧光强度明显强于上皮层(P<0.05);与正常组相比,术后1周角膜细胞数量先减少,术后1月细胞数量增多。同一手术方式术后1月细胞数量显著多于1周(P<0.05)。2.于LASIK术后1周和1月处死实验动物提取组织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钡(?)bFGF含量。研究发现:LASIK术后1周,角膜基质床残余30%组与对照组相比,bFGF含量显著增高(P<0.05);LASIK术后1月,角膜基质床残余30%组bFGF含量回落至正常水平,不同手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时间点同一手术方式之间比较发现,仅角膜基质床残余30%组1周和1月有显著差异(P<0.05)。3.体外采用FX-4000细胞力学柔性基底拉伸系统,对原代提取的兔角膜成纤维细胞分别进行频率为O.1Hz、拉伸幅度为5%、10%、15%的周期性机械拉伸,并于6h和24h收集细胞培养液上清,采用ELISA法检(?)(?)bFGF的含量。研究发现:拉伸6h后,15%拉伸组bFGF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24h后显著性降低(P<0.05)。实验结果表明:在体不同切削量的LASIK手术后角膜基质细胞的增殖发生变化,bFGF的表达主要集中在基质层。LASIK术后角膜组织及周期性拉伸作用下角膜成纤维细胞bFGF早期表达的显著上调,将有益于术后角膜组织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