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中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仍然处于一种低效益状况,这里存在着某种制度的动因。这个制度动因就是产权。 管理层收购(MBO)是在传统并购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收购方式,在近二十年内为英美等国家的高速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它既是一种金融创新,又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工具。由于在明晰产权、强化激励等方面可以对国企改革产生积极作用,管理层收购这一产生于西方的改革方式逐渐在我国得到了应用,并在2004年前后达到了高峰。然而,2004年8月的“郎顾之争”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在学术界、理论界掀起了一场对于中国需不需要MBO、能不能MBO、国企需不需要产权改革的大讨论。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现实中各种“曲线MBO”大行其道,存在着黑箱操作、“掌勺者私吞大锅饭”等等不公正行为,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企业职工、中小股民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受损问题。那么这些争论在多大程度上是准确的、有道理的?我国与英美的MBO操作模式是否相同?现实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利用MBO帮助国企改革的可行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出路所在。 本文从介绍西方MBO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发展状况入手,全面总结、分析了MBO进入中国后引发的理论争议,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通过对一个国有大型企业MBO案例的研究,从实际操作层面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从制度上完善产权改革的外部环境,深化国企改革,提升国企效益的途径。本文的结论认为,英美等市场化国家MBO是在市场环境完善,企业产权明晰,法制、民主监督完备的条件下取得成功的,而在我国尚不完全具备这种条件。片面追求理论上的所有者到位所引起的对MBO的推崇,只是助长了败德行为和机会主义,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以及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但是,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一方面,应当认识到,产权改革仍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对管理层收购的实施要注重完善相关制度环境,建立各方参与的民主程序,使我国MBO最终走向规范、透明、公正和公开。 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案例研究、规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旨在揭示出MBO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以及深化产权改革、规范MBO的途径,对于进一步推动国企改革、正确认识MBO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