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我国的义务教育设施水平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求全面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充分满足城乡居民教育需求;随着西安高新区的发展与扩张,学校原有的布局越来越不能适应高新区的实际需求。义务教育设施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待了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上学距离过远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不便,学校服务半径过大超额招收学生,设施供给滞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我国的义务教育设施水平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求全面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充分满足城乡居民教育需求;随着西安高新区的发展与扩张,学校原有的布局越来越不能适应高新区的实际需求。义务教育设施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待了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上学距离过远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不便,学校服务半径过大超额招收学生,设施供给滞后于需求,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城市新区以及教育设施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西安高新区义务教育设施的供给特征与需求状况,基于地理学、统计学和城市规划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方法,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的义务教育设施空间分布、规模现状和可达性进行供给分析,然后对高新区居民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结合义务教育设施供给现状,发现高新区整体存在设施供给不足、供需匹配度与设施可达性较低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高新区内部各街办的实际供需匹配状况,引进供需匹配与协调度概念对西安市高新区各街道内的义务教育设施供需匹配协调度值计算分析并展开研究,得出各个街办义务教育设施的供需匹配状况与特征。然后依据距离衰减规律和规模经济理论,研究构建了以供需密度分析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设施优化布局模型,针对供给损益和供给滞后的街办,运用该模型对各个街办内的义务教育设施布局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了需要新增的学校数量及空间位置,指导和优化高新区义务教育设施布局,提出了优化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技术创新,其中包括市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的划定。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发布了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治理的指导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指出应该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估,也对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原则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明确指出,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过程中,应该从人口经济、城镇发展等多个角度来限定相应的城镇容量,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留
完整性是历史地段保护最重要的原则之一,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国内外历史地段普遍遇到了新建设项目对遗产地视觉完整性的挑战和破坏。201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影响评估导则》中指出针对历史地段应紧扣完整性进行视觉影响评估。并建议运用文化遗产影响评估报告判断遗产地的视觉完整性是否遭到破坏。目前,我国国家文物局已将文物影响评估纳入建设项目审批环节,且从较多关注文物本体安全转向越来越关注文
快速城镇化的推进对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客观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依托土地经济快速扩张的城镇化往往过于注重“量的扩张”,忽略了对城市空间“质的提升”,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对于外部环境要素单一的关中平原县城新区,特色缺乏的现象更为严重。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对于新区这样一张“白纸”,传统的规划方法导致空间布局呈现同质化趋势,另一方面由于规划与管理严重脱离,空间管控内容呈现泡沫化现象。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发展由增量转为存量,即强调城市的品质建设。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与转换枢纽,其行人环境品质的提升是城市外部空间营建的重要内容。行人环境品质的改善能够增强居民的步行意愿及街道活动,进而促进街道空间与居民活动的融合,延长街道被“监视”时间。因此街道行人环境品质的改善是城市活力、居民健康、街道安全发展的关键节点。以往研究中,通常采用街道可步行性反应行人环境特征对步
在人类活动可能引发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推进了以低碳绿色为主导的城市发展转型战略,成都市基于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赋予了天府新区低碳绿色发展的愿景,明确其“绿色、生态、低碳”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空间形态对于土地利用、交通结构、建筑布局、生态系统等的引导调控,都将对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深远持续影响。城市新区作为当前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手段,其空间发展
传统的钨合金零件制造方式多采用粉末冶金或者粉末注射成型技术。这两种方法在生产复杂三维结构的零件时颇具难度。选区激光熔化增材制造技术可直接实现复杂三维结构难熔金属零件的近净成形,为钨合金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钨本身的高熔点和高的韧脆转变温度,在选区激光熔化制备高比重钨合金(WHA)过程中极容易产生微裂纹、孔洞等缺陷,缺陷的出现必然导致材料应用范围的缩小。因此,如何有效的抑制缺陷仍是一项挑战。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生态脆弱、沟壑纵横,人居空间呈现聚落依托川道——次沟——支毛沟三级沟道逐级离散的分布特征。目前,快速城镇化使得川道空间趋于饱和,建设也普遍呈现“平原式”特征。次沟作为川道的直接延伸区,是承载未来人居空间的首要拓展地。次沟聚落长期演化,基本适应了陕北生态脆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体现了一定的在地性。近年,人居空间建设已蔓延至次沟,但其建设未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具有不可持续的特点。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具有关键性作用。实现乡村振兴,扶持和壮大传统农区的经济至关重要,这也是产业兴旺的需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依托特色种植产业推动农业转型是部分农区产业重构的主要途径。特色种植为村庄经济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村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时期的村庄规划不仅需要适应村庄产业重构的新形势,同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也对村庄规划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渭北旱塬区特
住区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居民日常户外活动和社交的重要场所,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数量、规模、布局是否合理对于居民的日常户外活动有着较大的影响。幸福路地段中的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层级关系不明确,现有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性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同时,地段中的住区主要以单位制住区和商品房住区组成,住区大多是封闭式管理模式,规模大小不一,以小
西安环城墙带是由西安城墙、顺城巷、环城公园共同构成的西安市最具特征性的开放空间。其中西安城墙始于隋唐时期皇城营建,五代至元时期沿用,明代拓建并延续至今,20世纪历经多次修葺并围绕城墙逐渐形成了环城公园与顺城巷等市民喜爱的公共空间。西安环城墙带作为见证自隋至今众多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的场所,目前除城墙、护城河,公众无法感知其中蕴含的多时代叠加的层积化空间及其内涵。因此,如何综合有效的运用文化遗产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