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整理王孟英医案中所有温病医案,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王氏治疗温病的用药情况,分析、总结王氏治疗温病的规律,从而为继承和发扬王孟英的温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提供数据支撑,为现代辨治温病提供临床依据,为发展和创新温病的治疗提供临床实用。
方法:
按照“病名”、“主症”、“舌象”、“脉象”、“病机”、“治法”、“药物组成”、“是否复诊”和“是否误诊”等项目进行数据录入,建立温病医案的数据库。按照温病分类方法,以“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为纲,借助Excel(office 2010)、SPSS25.0等统计学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归纳出王氏治疗温病的组方配伍和常用药对,然后以温病学理论为指导,分析、总结王孟英治疗温病的用药规律。
结果:
1.频数分析:根据筛查、整理和收集,共纳入430例处方,共计223味药,用药总频数为4594次;用药频数≥30的有47味药,为本次研究的高频药物。高频药物总频数为3422次,占总频数的74.49%。前十位中药按照频数递减排列为:竹茹、知母、栀子、石斛、黄连、天花粉、玄参、甘草、金银花和黄芩。用药的五味以甘、苦、辛味为主,四气以寒性与温性为主,归经主要归肺经和胃经,组方配伍上前三位均为补虚药、清热药和化痰药。
2.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温热类温病得到13个因子、10个药对;湿热类温病得到11个因子、13个药对。风温、暑温、湿温、伏暑和疟疾各得到7个因子,分别得出8个、11个、10个、9个和6个药对。春温无法得出因子分析结果,得出12个药对。
结论:
1.王孟英治疗温病离不开清热(金银花、知母、玄参、生地黄等)、化痰(竹茹、瓜蒌、半夏、海蜇等)、行气(苦杏仁、枇杷叶、旋覆花、枳实等)和养阴(西洋参、麦冬、沙参、石斛等)四法。治疗温热类温病以清热、养阴法为主,以行气、化痰法为辅;治疗湿热类温病以化痰、清热法为主,行气、养阴法为辅。
2.王孟英治疗风温,重视顾护阴液,以清热养阴为主要治法,并与化痰、凉血、泻火、解毒诸法配合使用。治疗春温,以清气泄热、清气凉营为主要治法。治疗暑温,在清热的基础上参入养阴益气、解毒平肝之品。若暑温夹湿而酿痰,则多用清热化痰之药。治疗湿温,则重用化痰之品,少用祛湿之药,并尤重疏瀹气机之品。运枢机、通经络,为其治疗湿温大法。治疗伏暑,在清暑化痰的基础上多用益气养阴之品。所治疟疾多属“痰热”、“痰湿”、“暑湿”、“暑热”和“气滞”,以清热泻火、化痰行气为主。
整理王孟英医案中所有温病医案,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王氏治疗温病的用药情况,分析、总结王氏治疗温病的规律,从而为继承和发扬王孟英的温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提供数据支撑,为现代辨治温病提供临床依据,为发展和创新温病的治疗提供临床实用。
方法:
按照“病名”、“主症”、“舌象”、“脉象”、“病机”、“治法”、“药物组成”、“是否复诊”和“是否误诊”等项目进行数据录入,建立温病医案的数据库。按照温病分类方法,以“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为纲,借助Excel(office 2010)、SPSS25.0等统计学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归纳出王氏治疗温病的组方配伍和常用药对,然后以温病学理论为指导,分析、总结王孟英治疗温病的用药规律。
结果:
1.频数分析:根据筛查、整理和收集,共纳入430例处方,共计223味药,用药总频数为4594次;用药频数≥30的有47味药,为本次研究的高频药物。高频药物总频数为3422次,占总频数的74.49%。前十位中药按照频数递减排列为:竹茹、知母、栀子、石斛、黄连、天花粉、玄参、甘草、金银花和黄芩。用药的五味以甘、苦、辛味为主,四气以寒性与温性为主,归经主要归肺经和胃经,组方配伍上前三位均为补虚药、清热药和化痰药。
2.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温热类温病得到13个因子、10个药对;湿热类温病得到11个因子、13个药对。风温、暑温、湿温、伏暑和疟疾各得到7个因子,分别得出8个、11个、10个、9个和6个药对。春温无法得出因子分析结果,得出12个药对。
结论:
1.王孟英治疗温病离不开清热(金银花、知母、玄参、生地黄等)、化痰(竹茹、瓜蒌、半夏、海蜇等)、行气(苦杏仁、枇杷叶、旋覆花、枳实等)和养阴(西洋参、麦冬、沙参、石斛等)四法。治疗温热类温病以清热、养阴法为主,以行气、化痰法为辅;治疗湿热类温病以化痰、清热法为主,行气、养阴法为辅。
2.王孟英治疗风温,重视顾护阴液,以清热养阴为主要治法,并与化痰、凉血、泻火、解毒诸法配合使用。治疗春温,以清气泄热、清气凉营为主要治法。治疗暑温,在清热的基础上参入养阴益气、解毒平肝之品。若暑温夹湿而酿痰,则多用清热化痰之药。治疗湿温,则重用化痰之品,少用祛湿之药,并尤重疏瀹气机之品。运枢机、通经络,为其治疗湿温大法。治疗伏暑,在清暑化痰的基础上多用益气养阴之品。所治疟疾多属“痰热”、“痰湿”、“暑湿”、“暑热”和“气滞”,以清热泻火、化痰行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