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洲化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为满足社会需求,把原生荒漠改造成人工绿洲的过程。本文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约1000年来随着绿洲化进程绿洲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过程,分析了降水量从360mm到100mm梯度上荒漠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旨在为深入认识绿洲化过程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在约1000年的时间尺度上,随绿洲土壤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物理性质逐渐改善。表层(0~20cm)土壤容重与饱和水力传导度随时间显著降低,与此同时,土壤孔隙度、团聚体稳定性、粉粒含量显著增加。未开垦(0年)和约开垦1000年表层土壤容重分别为1.51gcm-3、1.35gcm-3,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与总孔隙度比值分别为43.16%、38.73%、88.74%和49.27%、47.10%、97.06%,>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24.60%、49.59%,砂粒含量为85.42%、61.56%,粉粒含量为11.33%、33.04%,粘粒含量为3.93%、4.80%,土壤比表面积为128 cm2g-1、231cm2g-1,土壤饱和水力传导度为0.74cmh-1、0.34cmh-1。亚表层(20~40cm)土壤物理性质改善相对较慢。
2、绿洲外围原生荒漠与绿洲系统稳定关系紧密,在360mm~100mm的降水梯度上荒漠土壤物理性质逐渐降低。土壤容重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土壤总孔隙度降低了13.57%~15.59%,毛管孔隙度降低了13.88%~19.27%,土壤粉粒含量降低了60.64%~70.56%,粘粒含量降低了2.19%~2.23%,砂粒含量增加了63.61%~76.46%,土壤向粗粒化和单粒化发展强烈。荒漠土壤饱和水力传导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3、对开垦7年、约500年、约1000年的绿洲土壤和相对应的荒漠土壤比较得出:土壤砂粒含量降低,粉粒含量升高,土壤比表面积增大,土体结构改善,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持水性能增强。且绿洲土壤在开垦的最初30年间土壤饱和水力传导度、>0.25mm风干团聚体、>0.25mm水稳性团聚体、比表面积变化相对较快,分别为0.01cmh-1yr-1、0.58%yr-1、0.50%yr-1、1.48cm2g-1yr-1。荒漠土壤在降水递减梯度上,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砂粒含量、粉粒含量、比表面积与降水量有较好的对数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593,0.504,0.598,0.715,0.738,0.798。
4、绿洲化过程中绿洲土壤容重与大多数土壤物理性质呈负相关;饱和水力传导度与土壤比表面积、>0.25mm的风干团聚体、>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呈负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正相关。荒漠土壤在降水递减梯度上,土壤容重与砂粒含量呈正相关,与其它土壤物理性质呈负相关;饱和水力传导度与粘粒含量呈负相关,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