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年世界银行提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后,这便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何为“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怎样实现“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这些问题成为学者们的热点研究方向。中国2010年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成功地蜕变为中高收入国家。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放缓现象。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正视“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威胁。林毅夫提出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后,进一步地拓宽了我们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的视角。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干预下的金融抑制、过早金融自由化等问题导致其金融结构偏离最优,从而不能与该经济发展阶段下要素禀赋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相匹配,这将严重影响该国经济发展,更甚者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本文以“中等收入陷阱”为切入点并结合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金融结构偏离、产业结构扭曲与“中等收入陷阱”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在实证分析上,本文构建了“金融结构偏离度”与“产业结构扭曲度”指标,基于25个国家1987-2016年30年间跨国面板数据,通过OLS、Probit与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其与“中等收入陷阱”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结果有力地证明了,一国背离其要素禀赋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结构扭曲以及最优金融结构偏离对于一国沦为“陷阱国”有正向影响。同时较高的人口抚养比与通货膨胀均会增加一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则显著提升一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我国在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遵循要素禀赋发展优势产业,优化金融结构、完善金融体系从而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金融支持。加强科研创新支持力度,加大教育建设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这些将是帮助我国成功实现“中等收入陷阱”跨越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