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丧文化”现象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anavelgato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以来,“丧文化”现象在网络空间骤然兴起,它以带有“丧”特征的符号来表现青年人颓废、悲观的负面情绪,引起了各方关注。作为在特定时空节点出现的一种亚文化现象,网络“丧文化”具有哪些区别于其它亚文化的特征,它的内在意义指向和社会心理根源怎样,如何理性看待网络“丧文化”现象的性质与影响,如何规避它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有必要深入探讨。网络“丧文化”现象是一种以青年为主体,以“颓废”为旗帜,以新媒体为平台的一种亚文化形态。其背后蕴含的独特价值理念与行为特征反映了当下社会环境与青年群体间的复杂关联。网络“丧文化”现象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社会阶层固化与贫富分化、物质主义观念的蔓延与侵蚀,以及教育环境中片面看重学业成绩的单一目标导向,构成了“丧”心情的外部渊源;青年群体对自我确证和群体认同的渴求,构成了其“丧”心情的内在动机;青年群体的“自我污名化”为网络“丧文化”现象的出现提供了行为逻辑;网络空间的碎片化与“丧”符号的天然适应为其广泛传播提供了适宜土壤。网络“丧文化”现象一方面实现了其用户群体对负面情绪的宣泄、对娱乐的寻求与满足、对群体身份的体认与确证,另一方面,也存在诸多负面影响。它可能会使其用户不自觉地沉浸于“丧”心态中,助长更多“丧”行为;它可能诱发模仿与跟风,造成“丧”情绪在社会上的蔓延;它可能会给青年群体与外群体的群际关系造成干扰。另外,网络“丧文化”现象还可能对网络环境造成冲击,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基因的传承造成不利影响。规避其负面影响需要各类媒介平台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家庭与社会应重视青年心理和情感的合理需求,社会各界要对青年的生存处境予以更多关怀,帮助青年疏解心理困扰,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从根源上遏制网络“丧文化”现象负面影响的蔓延。
其他文献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当媒体报道出现错误,危及新闻的真实性的时候,立即予以更正,恢复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是媒介必须执行的规范和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但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实际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形象作为城市软实力的关键成为城市竞争的焦点。然而我国城市形象普遍存在着同质化、文化单一、定位模糊等现实问题。作为城市
期刊
报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我国都市报迈入了“厚报时代”,报纸的竞争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版面数量的竞争。在“厚报时代”前期,不断扩充的版面满足了报纸大量吸引广告投入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