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市场化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焦点。在中国城镇化和土地市场建设转型的背景下,研究土地市场供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京市区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及ESDA和Kriging插值法,从土地供应量、方式、价格等方面分析其土地市场供应的时空特征,并探求土地市场供应的内在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土地供应量、方式、价格与国家宏观调控密切相关,并表现出2008和2010年成为土地供应波动较大的重要节点特征。土地供应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与城市规划布局一致的特点,供应向新三区倾斜。供应结构上,住宅和商业用地供应较为分散,在各区与各街道间的分布较为均匀。工业用地的供应区域较为集中,分布在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各区和各街道之间差异较大。市级层面土地市场受国家土地政策影响较大,微观层面(行政区、街道、板块)与当地政府调控、经济发展、人口需求及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二)三类土地价格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住宅地价在整个插值范围内空间自相关,商业地价的空间相关距离为30.45km,工业用地为11.97km。城市土地内部随机性因素对土地价格的影响远远小于交通、环境、基础设施代表的结构性因素的影响。通过Kriging插值技术,得到南京市区住宅用地价格的分布呈不规则的圈层状,向外围次级圈层扩散,在外延的过程中空间变异明显,沿商业中心和交通线呈“点轴”衰变扩展模式。住宅价格变化较大的区域位于河西奥体中心、环玄武湖区域、雨花台区的南京南站、仙林大学城和江宁大学城,受环境条件和交通设施的影响较大。商业价格呈明显的单中心结构,对繁华度要求高,由市中心向外逐步衰减,新街口、湖南路、夫子庙等传统商业圈的影响仍很大,次级商业中心有待发展。工业地价则呈典型的多中心模式,距市中心较远,趋向工业区和沿江产业园区集聚,受成本约束及政策的影响较大。(三)土地市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土地市场本身的运行机制和外部的政府调控。运行机制包含动力和需求因素,政府在土地市场建设中通过对土地供应量、方式、价格进行宏观调控。此外,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房地产投资额、人均土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市场化程度起较大的促进作用,非农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是影响土地市场化程度的负向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