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也是诗文分类的典范和开先河者。该书由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而成,共分为30卷。因为其独特的自身价值,成为后人争相研究的对象,从而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选学”。而在“选学”的众多课题中,《文选》注释问题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众多学者与专家的努力下,《文选》注释问题已呈现出一种不断深化与完善的发展趋势。对《文选》注释的研究,不仅对“选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国文学注释方法及特色方面存在不可磨灭的价值。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十分必要,且富有价值。最早的《文选》注释可以溯源到萧该,他被称之为这一领域的开先河者。随后,众多此领域的注释大家相继出现,如曹宪、公孙罗、李善等。然而在《文选》的注释各家中,五臣注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五臣注被认为是《文选》学史上浓重的一笔,它常常与李善注一起,被后世的文人学者当作研究《文选》的标准文本,其价值和影响不容忽视。然而,二者命运并不相同,五臣注自诞生以来,虽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但却饱受非议,其价值与影响长期得不到公正而客观的对待;而李善注却与之不同,长期以来以其繁征博引、治学严谨等特点而饱受赞誉。直至近几年,学术界才开始慢慢关注五臣注,众多学者已经尝试从不同角度去研究,但研究多集中于其某一方面,且对于五臣注自身体系的研究比较单一,缺乏整体的分析论述。因此为更好的凸现五臣注独特的学术价值,需要对其各个方面作更加全面的探究。本文在立足于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力图以客观而全面的态度,从五臣注的产生、传播、特点、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五臣注。本文正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文选》五臣注的产生与传播。首先从作者简介及编纂过程两方面来分析《文选》五臣注的产生过程。在作者简介部分,因为史书中有关五臣的记载过少,因此本文只能简单地对五臣的身份进行总结概括,而编纂过程方面,主要介绍了五臣注诞生的时代背景;其次从文本流传、历代评价方面,按时间的顺序探讨五臣注的传播过程。五臣注的文本流传经历了由写本、抄本到刻本的过程,而历代评价经历了由赞扬、批评到客观看待的过程,本文对这些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二章《文选》五臣注之特色。五臣注作为历史上研究《文选》的标准文本,与其它注本相比,有着独特的风格特色。本章第一节主要分析了五臣注在释事析典方面的特点。在释事析典方面,与李善注的“繁征博引”相比,五臣注有着简明扼要的特点。其次分析了五臣注在解题释义方面的特点。在此方面,与李善注的“轻释义”相比,本节主要从文意疏通及解题两个角度,论述了五臣注在解题释义方面全面周详的特点。第三章《文选》五臣注的价值与缺失。五臣注经历了历史的磨砺流传至今,自身是存在价值与缺失的。首先,从文学价值与文献价值两个方面对五臣注的价值进行了分析论述。与李善注相比,五臣注的文学价值较为突出,但并不意味着五臣注不存在文献价值。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五臣注的文献价值,一为五臣对萧统《文选》原文的校勘;二为五臣对原始典籍的征引、辑录;三为五臣对《文选》李善注的补正;四为五臣注中音注的大量出现。随后又从释事、释义、文学思想、写作方法等方面探究了五臣注的文学价值。第二节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五臣注的缺失。一是校勘态度的不端正;二是注释存在过于“疏漏”之处;三是过分袭取李善。通过价值与缺失的分析,告诫我们要以实事求是、客观的态度看待五臣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