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榛树在我国的分布广泛,其果实榛子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坚果类食品之一,享有“坚果之王”的美称。而榛花却未得到有效地利用,造成了资源在一定程度的浪费。研究发现,植物花粉中黄酮类、多酚类、多糖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含量丰富。有实验证实榛花具有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的作用,但是对榛花粉系统研究的报道尚未见到。因此本文以榛花粉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其生理活性成分。对榛花粉组成成分及生理活性成分中总黄酮、总皂苷、总多酚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总皂甙含量12.6±0.2mg/g,总黄酮含量18.3±0.24mg/g,总酚含量16.8±0.16mg/g。对榛花粉进行乙醇和水进行提取,测定活性成分含量,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性以及还原力体系评价后发现,榛花粉乙醇和水提取物均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而且乙醇提取物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性以及还原力方面都比水提取物的要强,因此,选择乙醇对榛花粉进行提取,在以后的实验中以榛花粉乙醇提取物作为原料进行研究。分别选用不同溶剂对榛花粉乙醇提取物进行提取,得到各个组分并对其进行药理学研究。通过分析了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除水和己烷外,其他组分均能较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其中乙酸乙酯组分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高于抗氧化能力较强的维生素E。清除能力顺序为乙酸乙酯组分>VE>二氯甲烷组分>乙醇组分>正丁醇组分>水、己烷组分。选用几种常见细菌对榛花粉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仅有二氯甲烷组分和乙酸乙酯组分对微生物有抑菌效果,在最低抑菌浓度以及最低杀菌浓度方面,二氯甲烷组分低于乙酸乙酯组分,对S. epidermidis SK9的作用例外。榛花粉对RAW264.7抗炎症的实验表明,二氯甲烷组分和乙酸乙酯组分都对NO生成抑制效果明显,且都存在较高的浓度依存性关系。而在LDH分析方面,二氯甲烷组分表现出60%的细胞毒性(25μg/mL),乙酸乙酯组分未检测出细胞毒性。同样,两者对PGE2生成抑制的效果也很明显,也都存在较高的浓度依存性关系。选用小鼠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分析了榛花粉乙酸乙酯组分对胃溃疡的作用以及体内肝保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榛花粉提取物对病变部位有较好减轻的效果,但改善的效果不如药物的效果明显。榛花粉提取物能抑制血清中的ALT的活性升高(P<0.05),但是对AST的抑制活性不是很明显。运用MTT法研究分析榛花粉各组分对胃癌细胞AGS和肝癌细胞SK-Hep1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二氯甲烷组分在对两种癌细胞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在浓度为50μg/mL条件下,其抑制率分别达到75%和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