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信息是银行对企业授信过程中考察的重要依据之一,盈利能力越好、营运能力越高、变现能力越强的公司,越容易吸引银行的举债融资。但市场上的债务人和债权人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信息透明度存在差异,债务人比债权人更清楚地了解企业内部情况和前景信息,掌握着企业更多的有关投资项目的内幕信息。即,债权人与债务人面临的信息环境存在差异。债务人企业为了隐瞒不良资产和不良信息,可能会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以达到获得高额贷款的目的,而债权人银行会聘请各种中介机构对债务人企业的真实信息进行分析,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信息透明度将会对企业的债务契约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其他控制变量相同的情况下,银行更愿意对那些信息透明度较高的企业以更低利率和更高额度进行放贷。如果用契约联合体理论来分析企业,企业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利益相关者通过契约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并分享相应的成果。具体到债务契约,它是指债务人企业和债权人银行基于各自的利益要求所达成的一种借款合同协议。企业通过借债来满足自身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银行则为获取利息收入而发放企业贷款。契约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公平公正,债权人银行与企业在签订债务契约时会充分考察债务人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相关性。在企业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会影响财务报告的最终结果。公允价值计量依赖于交易时点买卖双方的市场交易价格,是最接近企业资产和负债实际价值的价格信息。这种价格信息不仅有利于准确反映企业当前的经营成果,而且有利于预测企业未来创造的现金流量,从而能够引导利益相关者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势必会对企业签订债务契约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2010—2016年财务年报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不为零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信息透明度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信息透明度与公允价值计量及企业债务契约三者之间的关系。论文首先考察信息透明度对企业债务契约(具体包括总体债务规模、长期债务规模和短期债务规模三部分)的影响,然后探究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债务契约是否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不同信息透明度下,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对上市公司长、短期债务规模的影响是否不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信息透明度影响企业债务规模。实证结果显示,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与企业总体债务规模显著正相关,信息环境越好,信息透明度越高,企业获得的债权人银行提供的贷款规模越大。而当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大时,债权人银行在签订债务契约时所面临的信贷风险较大,更倾向于为企业提供较小规模的贷款。与长期债务规模相比,信息透明度对上市公司短期债务规模正向影响更强。长期借款由于期限较长,本金和利息的收回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相对于长期贷款而言,银行短期贷款面临的风险较小。因此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更愿意贷出短期贷款,以避免长期贷款带来的更大风险。(2)公允价值计量影响企业债务规模。实证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总体债务规模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呈正相关关系,与短期债务规模相比,计入当期损益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与企业长期债务规模的相关性更强。对于短期借款而言,由于计入当期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是企业未实现的虚拟损益,债权人可能并不重视导致会计利润变化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而对长期借款而言,由于贷款期限较长,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更大,企业后续的盈利能力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而计入当期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是企业利润表中的重要会计科目,会影响银行对于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及现金流获取能力的预期。(3)信息透明度影响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与债务契约的相关性。相比较信息透明度较低时,较高的信息透明度可促进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与企业总体债务规模的正向关系。且在高的信息透明度下,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与长期债务规模的相关性更高。公允价值计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更加公允地展示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信息,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由于契约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债务风险。因此,信息透明度较高时,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与债务契约的相关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