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发作为传统的创新形式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企业获得或维持竞争优势及其重要;企业是研发和创新的主体,为研发活动提供了条件和适宜的土壤。研发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成果难以计量的特点,管理和监督不确定性因素多且难以有效实施,研发成员有机会主义倾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鼓励创新的工作环境是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获胜的关键。微软的员工排名制度和官僚主义作风将这一昔日的霸主推向市场竞争的边缘,这一现实问题是本文的切入点,作为激励手段的员工排序制度如何扼杀了微软的创新萌芽,一种激励工具如何危害到公司的长期发展,足以警示所有高科技企业,也提高本文的可读性。竞赛机制是一种行而有效的相对绩效激励机制,具有不确定因素影响小、监督成本低及绩效产出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销售人员报酬、专利竞争、职业发展以及体育竞技等诸多领域。竞赛机制的实施以多个代理人相互竞争为前提,当代理人受到共同的随机因素干扰、绝对绩效指标难以准确衡量员工的努力程度时,竞赛机制是更为有效的激励方式。为了更好的研究竞赛机制,需要将竞赛模型化,考虑到研发成员的异质性,本文引入Szidarovsky和Okuguchi对Tullock(1980)的对数型CSF (contest success function)稍作变形后的CSF,通过均衡分析和福利损失分析找出影响员工努力程度的因素和竞赛机制失效的原因。员工努力程度与个体工作效率、奖项(奖金)估值高低、工作态度等有关。信息不对称和竞赛的扭曲是竞赛机制失效的两大原因。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是指偷懒、“搭便车”等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研发部门劳动成果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晶,个人绩效难以衡量,这就为“搭便车”行为提供了温床;逆向选择经常发生在合同签订之前,容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它改变了处于信息弱势的委托人对代理人平均能力水平的预期,最终导致高技能人才的流失。竞赛的扭曲表现为过度竞争或拆台行为,产生团队内耗,造成非生产性资源浪费。信息不对称和竞赛的扭曲会减少企业和消费者剩余并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另外成员间的合谋是竞赛机制失效的另一个原因, Holmstrom和Milgrom (1990)对此做出大量贡献,合谋问题不是本文研究重点,不作详述。官僚主义作风阻碍创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竞赛机制有效性,企业(尤其是垄断厂商)很难放弃原有的成功或否定已有的成绩,创新步伐或延缓或推迟,正如Leonard和Barton(1995)形象的指出之前的“核心能力”成了今天的核心刚性。微软的失误就在于没有意识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之后仍固步自封并生产已经过时的产品。另外,上世纪九十年代激励效果显著的股权激励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变成了“潜水股权”,新老员工财富分化显现,2003年左右微软不再提供股票期权以消减支出,这一决定导致研发人员不再专注于研发工作而是寻求晋级和财富的回报,这都加剧了官僚主义作风的形成并降低创新能力。作为对竞赛理论的补充,本文总结了其他理论框架下对影响员工努力程度的因素的分析,针对员工的发展阶段、公平偏好(同情或嫉妒)程度、团队内相对报酬、企业生命周期等采取不同程度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是明智的。第一,竞赛机制设计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第二个人绩效与企业绩效、团队绩效及其他成员绩效挂钩。第三,针对员工的公平偏好和性格、企业组织结构、生命周期和外部环境等,竞赛机制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剩余部分归纳总结本文主旨和结论,并提出在企业、市场和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