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近年来,太湖蓝藻爆发频繁,大量蓝藻被打捞上来,处置较困难。本文通过多途径研究蓝藻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试图寻找出一种有效的蓝藻利用方式,从而使其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对太湖蓝藻组分分析表明其蛋白质含量较高,达到40.45%,微囊藻毒素浓度为2 mg/g。采用1%浓度的蓝藻培养酿酒酵母,培养26 h时酵母生物量最高只达到1.5 g/L,对蓝藻的转化率只有16%,且发酵后微囊藻毒素未发生降解,所得酵母胞内毒素含量达到390μg/kg,该途径利用蓝藻资源不具可行性。以无锡市太湖底泥为菌株来源,筛选获得一株具有显著降解微囊藻毒素能力的菌株L3,鉴定发现其属肠杆菌属(Enterobacter)。L3在较适生长条件下,72h内对初始浓度为50 mg·L-1的MC-RR和MC-LR的降解率分别达73.5%,72.8%,且L3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发生在胞外。采用紫外-亚硝基胍的两步诱变方法处理L3,获得一株高产突变株L3-s8,其对毒素降解率达到91.5%,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4.5%,对其传代10次未发现自发的回复突变现象。以蓝藻和稻草秸秆为固态发酵原料,经无灭菌的自然发酵发现物料中两株主要霉菌M-1,M-2,分属毛霉属(Mucor)及木霉属(Trichoderma)。采用L3-s8及M-1﹑M-2混和发酵,使物料中粗纤维降解率达到40.30%,MC降解率达到75.24%。发酵后物料主要指标均达到有机肥标准,但仍残留少量毒素,该途径实现蓝藻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较为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