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系统整理、总结张卫华教授诊疗寰枢关节紊乱的经验,为今后临床广泛推广提供依据。
方法:
1.对古代文献中的“骨错缝”、“筋出槽”二病以及寰枢关节紊乱的近现代研究进展的文献,以病名、病因等为着手点,将古今有关论述作一汇总、评析,作为我们认识寰枢关节紊乱的基础。
2.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文献检索张卫华教授发表的文章、查阅出版的著作、跟师临诊整理、系统分析、总结张卫华教授对寰枢关节紊乱的诊疗特色。
3.临床验证共纳入30例寰枢关节紊乱患者,皆由张卫华教授亲自诊断、施治(推拿手技+针刺),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6次。记录“颈部四点”阳性压痛点个数,验证四点触诊法;比较30例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症状积分包括头痛、眩晕、睡眠障碍、心胸部异常感、眼耳功能异常感及其他症状;体征积分包括上颈段肌肉紧张、枢椎棘突偏歪、颈椎活动受限、“颈部四点”处压痛及其他体征等)、眩晕程度评分、颈痛(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评分和寰枢外侧关节差值均值、寰齿间隙差值均值和枢椎棘突角度位移均值。采用SPSS21.0综合分析,评定其临床疗效。
结果:
1.张卫华教授对寰枢关节紊乱的诊疗经验:
(1)张卫华教授对寰枢关节紊乱的诊断经验为“手摸心会,初步诊断”,“详问症状,排除它变”。
(2)张卫华教授对寰枢关节紊乱的治疗经验分为推拿手法特色、针刺选穴特色和针刺手法特色。其中,推拿手法讲求“筋骨并治,以求平衡”、“以部选法,按病施力”;针刺选穴分为“颈肩背部穴”和“必用尺胫针”;针刺手法讲求“进针必求得气”、“行针须达气至病所”。
2.临床验证结果:
(1)“颈部四点”(枕骨大孔下、患侧斜方肌与枕骨交界处、风池穴、完骨穴)触压痛阳性点30例患者中2个的为5人,占16.67%,3个的为12人,占40%,4个的为11人,占36.67%,即2个以上阳性压痛点的为28人,占93.3%,此与张教授所说的颈部四点至少2点局部压痛阳性即可初步判断为寰枢关节紊乱的诊断经验吻合。
(2)治疗前与治疗后症状体征量表评分相比较得出,t=10.23,df=58,P<0.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量表量表评分较治疗前评分明显降低,说明治疗对于患者整体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
(3)从治疗前症状分布可看出,每位入组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经过6次治疗后,眩晕程度评分较前比较得出t=8.45,df=58,P<0.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大部分患者的眩晕完全或基本消失,说明本次治疗对于患者的眩晕程度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
(4)患者颈痛(VAS)评分,治疗前大多数处于中度疼痛,尚耐忍受但已影响生活,经过6次治疗后明显改善。治疗前与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得出t=10.81,df=44,P<0.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本次治疗对于患者的疼痛改善作用明显。
(5)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量表评分相比较得出,t=27.91,df=58,P<0.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前NDL评分表示大多数患者为严重功能丧失,而治疗后表明大多数患者无功能丧失或轻度功能丧失。说明治疗对于患者功能有明显改善。
(6)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治疗后寰枢外侧关节差值、寰齿间隙差值、枢椎棘突角度位移均较前明显减小,P<0.001,有统计学意义。
(7)总临床疗效:30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25人,占83.3%,显效3人,占10%,有效1人,占3%,无效1人,占3%,总有效率为96.7%。
结论:
1.张卫华教授对于寰枢关节紊乱的诊断特色、治疗特色具有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意义;
2.临床验证了张卫华教授独特的推拿手技+针刺在改善寰枢关节紊乱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眩晕程度、颈椎功能障碍,缓解颈痛症状,恢复解剖位置等方面效果显著,且较为安全。
系统整理、总结张卫华教授诊疗寰枢关节紊乱的经验,为今后临床广泛推广提供依据。
方法:
1.对古代文献中的“骨错缝”、“筋出槽”二病以及寰枢关节紊乱的近现代研究进展的文献,以病名、病因等为着手点,将古今有关论述作一汇总、评析,作为我们认识寰枢关节紊乱的基础。
2.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文献检索张卫华教授发表的文章、查阅出版的著作、跟师临诊整理、系统分析、总结张卫华教授对寰枢关节紊乱的诊疗特色。
3.临床验证共纳入30例寰枢关节紊乱患者,皆由张卫华教授亲自诊断、施治(推拿手技+针刺),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6次。记录“颈部四点”阳性压痛点个数,验证四点触诊法;比较30例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症状积分包括头痛、眩晕、睡眠障碍、心胸部异常感、眼耳功能异常感及其他症状;体征积分包括上颈段肌肉紧张、枢椎棘突偏歪、颈椎活动受限、“颈部四点”处压痛及其他体征等)、眩晕程度评分、颈痛(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评分和寰枢外侧关节差值均值、寰齿间隙差值均值和枢椎棘突角度位移均值。采用SPSS21.0综合分析,评定其临床疗效。
结果:
1.张卫华教授对寰枢关节紊乱的诊疗经验:
(1)张卫华教授对寰枢关节紊乱的诊断经验为“手摸心会,初步诊断”,“详问症状,排除它变”。
(2)张卫华教授对寰枢关节紊乱的治疗经验分为推拿手法特色、针刺选穴特色和针刺手法特色。其中,推拿手法讲求“筋骨并治,以求平衡”、“以部选法,按病施力”;针刺选穴分为“颈肩背部穴”和“必用尺胫针”;针刺手法讲求“进针必求得气”、“行针须达气至病所”。
2.临床验证结果:
(1)“颈部四点”(枕骨大孔下、患侧斜方肌与枕骨交界处、风池穴、完骨穴)触压痛阳性点30例患者中2个的为5人,占16.67%,3个的为12人,占40%,4个的为11人,占36.67%,即2个以上阳性压痛点的为28人,占93.3%,此与张教授所说的颈部四点至少2点局部压痛阳性即可初步判断为寰枢关节紊乱的诊断经验吻合。
(2)治疗前与治疗后症状体征量表评分相比较得出,t=10.23,df=58,P<0.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量表量表评分较治疗前评分明显降低,说明治疗对于患者整体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
(3)从治疗前症状分布可看出,每位入组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经过6次治疗后,眩晕程度评分较前比较得出t=8.45,df=58,P<0.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大部分患者的眩晕完全或基本消失,说明本次治疗对于患者的眩晕程度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
(4)患者颈痛(VAS)评分,治疗前大多数处于中度疼痛,尚耐忍受但已影响生活,经过6次治疗后明显改善。治疗前与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得出t=10.81,df=44,P<0.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本次治疗对于患者的疼痛改善作用明显。
(5)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量表评分相比较得出,t=27.91,df=58,P<0.001,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前NDL评分表示大多数患者为严重功能丧失,而治疗后表明大多数患者无功能丧失或轻度功能丧失。说明治疗对于患者功能有明显改善。
(6)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治疗后寰枢外侧关节差值、寰齿间隙差值、枢椎棘突角度位移均较前明显减小,P<0.001,有统计学意义。
(7)总临床疗效:30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25人,占83.3%,显效3人,占10%,有效1人,占3%,无效1人,占3%,总有效率为96.7%。
结论:
1.张卫华教授对于寰枢关节紊乱的诊断特色、治疗特色具有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意义;
2.临床验证了张卫华教授独特的推拿手技+针刺在改善寰枢关节紊乱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眩晕程度、颈椎功能障碍,缓解颈痛症状,恢复解剖位置等方面效果显著,且较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