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所致氧化应激对高尔基体SPCA1的影响及神经生长因子的保护作用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r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论文研究旨在探索氧化应激是否介导酒精对高尔基体SPCAl的影响,以及神经生长因子是否具备改善酒精毒性的作用,为酒精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培养小鼠神经细胞瘤N2A细胞,建立酒精封闭系统;2.实验分三个模块:急性酒精作用模块、抗氧化剂NAC预处理模块、神经生长因子NGF预处理模块;3.光学显微镜、MTT法评价急性酒精作用对N2A细胞生存的影响;4.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观察及检测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5.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6.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ATP2C1表达变化;7.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SPCAl表达变化。结果:1.急性酒精作用后,小鼠N2A细胞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MTT吸光度值变化无统计学差异,说明酒精200mM浓度以下24h作用对小鼠神经细胞瘤N2A细胞生存无明显影响;2.急性酒精作用后,各浓度酒精亚组均较空白组细胞荧光强度高,且随酒精浓度上升逐渐增大,在酒精100mM浓度荧光强度增幅最大(16.3%),随后小幅下降。NAC预处理后,NAC1mM、2mM浓度下细胞内氧化应激相比单独酒精作用无明显变化,仅在NAC4mM浓度下细胞内氧化应激较单独酒精作用组低,降幅为3.7%。3.急性酒精作用后,各浓度酒精亚组均较空白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增高,且随酒精浓度上升逐渐增大,在100mM浓度时增幅最大(22.4%),随后小幅下降。NAC预处理后,各浓度NAC亚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均较单独酒精作用组明显降低,且下降程度随NAC浓度上升逐渐增大,在4mM浓度降幅最大(31.8%)。NGF预处理后,各浓度NGF亚组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均较单独酒精作用组明显降低,且下降程度随NGF浓度上升逐渐增大,在50ng/ml浓度时降幅最大(31.4%),随后小幅下降。4.急性酒精作用后,各浓度酒精亚组基因ATP2C1、蛋白SPCA1表达水平均较空白组升高,且随酒精浓度上升逐渐增大,在200mM浓度时达最大增幅(45%,34.9%)。NAC预处理后,各浓度NAC亚组基因ATP2C1、蛋白SPCA1表达水平均较单独酒精作用亚组下降,且下降程度随NAC浓度升高而增大,在4mM浓度下降幅度最大(30%,12%)。NGF预处理后,各浓度NGF亚组基因ATP2C1、蛋白SPCA1表达水平均较单独酒精作用亚组升高,且上升程度随NGF浓度升高而增大,在100ng/ml浓度时表达最高(16%,6%)。结论:1.急性酒精作用导致了细胞内氧化应激、钙超载,上调了SPCA1的表达。2.NAC预处理可缓解急性酒精所致细胞内氧化应激、钙超载,下调SPCAl表达。3.NGF预处理可上调SPCAl表达,缓解急性酒精所致细胞内钙超载。图17幅,表12张,参考文献105篇
其他文献
阿霉素心脏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脏内科栾荣华①综述马梃光审校阿霉素(adriamycin,Adr)属蒽醌类抗生素,具有抗瘤谱广、作用强的特点,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
目的:抑郁症是一类世界范围内影响人们生命及功能的常见的,慢性的可致残的疾病,尽管一些遗传家系及神经生物学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发病机制,然而,我们对该疾病的了解仍知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阿尔茨海默氏病(AD)至关重要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之一是异常改变的微管相关Tau蛋白选择性在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内形成神经纤维缠结。根据Braak分期,内嗅皮层是最早出现异常Tau蛋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由我国著名水稻专家凌启鸿教授经过几十年研究总结出的一套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模式,该项栽培技术是一项简单、易学、易操作及能明显提高产量、减轻病虫害
凉山维修企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维修工程师、技师少,"师带徒"方式仍为汽车维修人员培养的主要模式,汽车维修人才极其匮乏。针对此现状,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人
为研究南水北调水回灌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探讨区域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建立区域尺度的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预测和分析了在永定河河道仅使用南水北调
解剖学实验室是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其陈列室则是实验室的重中之重,为了改善传统陈列室的相对恶劣的环境,论述了如何建设科学的现代化人体解剖学陈列室,包括建立微
双嘧达莫(dipyridamole,1)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抗血栓形成作用,临床上多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也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1生物半衰期短,血浆t1/2仅为2~3h,每天需用药3~4次[1,2],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