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自古以来就有崇尚文艺的文化传统,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是宝丰县民间说唱艺术数百年历史沉淀以及深厚群众基础的生动写照。传承于元佑年间,至今有700多年历史的马街书会更是扬名海内外,赋予了马街“曲艺之乡”的称号。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说唱艺人来此集聚,说书亮艺,相互切磋,以艺会友,其盛大热闹的场面,堪称民间艺术的奇观。随着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马街书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马街书会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来到马街,来研究马街书会这一民间曲艺行会发展至今及传承不息的原因。以往有关马街书会的研究,多是从微观角度出发,或对马街书会的相关传说进行考察,力图找到传说与书会起源之间的关系;抑或从音乐学的角度出发,对马街书会的音乐价值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学的知识。这些从微观角度出发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对马街书会上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更忽略了为这种互动关系提供场所的相关文化空间的研究。近年来,随着“非遗热”的加深,“文化空间”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对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研究,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书会。所以,本文试图从文化空间的角度出发,对马街书会的文化空间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以期在现实条件变化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与理解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发展与转型,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马街书会。本文在内容上共分为五个章节。正文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及其意义、文献综述和文章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第二章是对宝丰马街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相关的民风民俗。同时,对马街书会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传说进行介绍;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从文化空间三要素——“场所”、“人”、“活动”的对比变化出发,揭示出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转型。第三章着重对1949——1979年之间的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形成与发展进行阐释。首先从时间、地点、场地以及组织者,即“场所”和“人”入手,对马街书会的构成元素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其次对“活动”,也就是书会上艺人、马街村民、赶会群众之间的互动行为进行论述,在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这个时期马街书会的文化空间是以“表演”为主的文化空间。第四章则是对1979年之后的马街书会的文化空间转型的介绍。首先对书会涉及到的“场所”与“人”与之前相比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新的组织者与参与者进行介绍;其次对现代文化冲击下书会的变化进行描述,比如:表演形式、现代媒介的介入以及新编说书文本的出现等;最后,对不同互动主体对马街书会的不同诉求进行分析,得出现代各个群体的不同诉求推动了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转型。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即由上面分析可以得出,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形成与发展以1979年书会复兴为分水岭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书会文化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949——1979年),第二个阶段则为马街书会文化空间的转型期(1979年——至今)。在马街书会文化空间转型期,不同群体的不同诉求成为了文化空间发展转型的主要动力,马街书会文化空间实现了从表演空间到对话空间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