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当今农民工的主体,而农民工问题系关中国21世纪的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系关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全局。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就业究竟存在怎样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为有何特征,这一群体的就业行为影响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影响机理又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充分就业的相关政策建议。一、论文的研究内容论文研究紧密围绕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方面:1、从新生代农民的概念界定出发,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基本现状,包括其就业规模、就业结构、整体收入水平、就业的稳定性等,并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工作搜寻途径及其显著的非正规部门就业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总结。2、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就业行为的比较。从新老两代农民工在自身就业的条件、外部就业环境出发,比较了两代农民工就业的内在及外在就业条件差异。比较了新老两代农民工在就业观念、职业选择及就业流动性等方面的差异。3、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包括: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宏观经济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从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及相关法律制度的角度,分析了政策法规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分析了主流文化及亚文化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分析了职业条件、职业流动性、就业观念及人力资本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4、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为进行了问卷设计调查及实证分析。通过问卷设计对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信息及总体特征进行了描述,并采用回归分析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及保障进行了实证研究。5、在现状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总结了经济水平及结构、城市融入、就业权益及公共服务政策、劳动力市场供需、文化及组织环境、政府行为及个人行为等诸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为的影响机理。二、主要研究结论1、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的就业选择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整体上仍然收入偏低,就业途径狭窄。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较体面、较安全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集聚度较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有接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当前的收入水平不满意。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途径单一,就业面窄,就业机会少,熟人介绍仍然是新生代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新生代农民工在非正规渠道就业的数量仍然占较大比重。个人特征、人力资本状况、所在行业和职业等,仍是影响他们是否从事非正规就业的重要因素。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目标发生了显著改变,在就业条件、就业观念、职业选择、就业流动性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相对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较高,适应能力较强,更容易接受知识教育培训。从就业观念来看,老一代农民工乡土情结较重,新生代农民工乡土情结较少,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职业期望普遍较高,但他们主体意识较强,关注权利平等,且对于知识、技能和发展机会更加渴求。老一代农民工普遍在第三产业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新生代农民工在制造业中所占比例较大。两代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再次流动上,虽然两代农民工就业都具有不稳定性,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流动相比更为频繁。3、宏观经济因素、政策法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宏观环境因素对农民工就业有着不同层面上的影响。公共政策、经济发展、行为偏好、社会环境等交织在一起,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过程的现实困境。经济总量的增长为充分就业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劳动力提出了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维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重要方式。社会救助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保证新生代农民工中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能够从根本上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就业行为趋于理性化。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和生活不仅是空间和就业上的转移,更是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层面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交往具有内倾性,无法正常融入城市生活,因此只能依赖大多来自由血缘、地缘、亲缘关系维持的亚文化圈中的非正式社会支持。在政策因素中,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二元经济结构成为农民工就业障碍的根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仍处于弱势地位。在经济水平因素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贡献与获得利益不对称,劳动强度与分配结果存在不合理。在行为因素中,政府行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有较大引导作用。但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行为,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选择高层次的就业。在社会环境因素中,劳动力市场供需错位的市场环境造成了“高水平”职位空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工资低、条件差的“低水平均衡”的局面。文化环境建设不足,社会舆论“妖魔化”与“污名化”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就业排斥,社会关系网的狭窄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就业发展的困境。4、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就业观念、人力资本、职业条件与待遇及就业的流动性对农民工就业行为存在普遍的影响。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观趋于复杂化。从就业条件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条件不断往优势方向发展,外部条件逐步优化,但不利因素如市民排斥、户籍制度与分割劳动市场制度将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条件亟待进行。从职业选择与待遇角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为产业工人,职业选择倾向“发展”,他们的收入水平不高,就业保障方面受到歧视,就业弱势地位依旧明显。从就业流动性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途径呈现多元化方式发展,除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或老乡推荐的方式外,互联网、电视、报刊媒体的存在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他们的就业流动比较活跃与频繁,就业稳定性较差。5、农民工自身的基本条件和素质,如教育水平、工龄长短及工作培训效果等传统人力资本积累因素,显著影响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新生代农民工总体满意度可由家庭工作总体满意度、工作环境条件、员工关怀与福利、职业发展期待等四大因子刻画。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每天工作时间、累计进城打工的时间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培训的满意度等相关因素,与其工资收入则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农民工接受培训的频率及次数与农民工收入则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满意度的因子分析,归纳出反映农民工在就业环境及保障满意度的四大因子,分别为:对家庭与工作总体满意程度因子、工作环境条件因子、对员工的关怀与福利因子以及对职业发展的期待与认识因子,从这四大因子所代表的方向出发,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境及保障条件进行改善与提高,能形成合力,为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条件及保障条件指明了政策方向。三、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的可能创新点包括:(1)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为特征进行了调研及分析,并总结对比了新老两代农民工就业行为特征的差异,从宏观环境因素及微观条件因素等不同层面和视角研究了导致新老两代农民工就业行为差异的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特征的研究有一定的边际贡献。(2)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在微观调研及获取相关微观数据的条件下,通过计量经济学及统计学分析,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总体满意度进行了因子分析。其中,考察的收入影响因素中有些因素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而满意度的因子分析在已有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研究中尚不多见。分析得出具有印证性和启发性的结论,为相关政策建议打下了实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