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理论一般是建立在“两种文化之间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即翻译的前提是两种文化具有平等的地位。事实上,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来看,政治和经济的不平等使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产生了权力差异,导致了实际翻译并非在人们所预期的“平等对话”的前提下进行。因此,传统译论需要改进,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此提供了新的视角。 后殖民主义理论从殖民视角反观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和置换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在此视角之下,翻译成为了殖民化的工具,成为了第一世界国家向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文化霸权的有效手段以及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后殖民理论三巨子之一霍米·巴巴就此提出了杂合法翻译策略,这是存在于“第三空间”的一种有效翻译策略。本文赞同霍米·巴巴提出的杂合法翻译策略,拟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来研究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期能够为译者提供二元选择之外的第三种翻译策略,即杂合法翻译策略,并运用对比,分析,举例等方式论证其实用性,力争使翻译成为平等的文化交流手段,而非文化殖民的产物。 本文首先阐释后殖民主义的定义和研究范围,通过与传统翻译理论相比较,试图证明后殖民主义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中的意义;其次,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传统译论中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进行分析,试图说明这两种翻译策略虽然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但单纯应用“归化”或“异化”策略会抹杀或夸大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偏离翻译公平性的轨道,只有处于两者之间的中和之法——“杂合法”——才能获取两者的长处,同时又避免因两种翻译策略的局限性而带来的问题;接着,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影响译者的内、外两方面因素,表明杂合法是进行相对平等翻译的首选策略,并运用利玛窦和徐光启等人的实例证明杂合法的魅力所在;最后,在结论部分指出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当代译者对处于不平等地位文化的文本进行翻译时,应尽力平衡这两种文化之间的优势和劣势,尽量避免民族主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