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和各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健全激励机制是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海市各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方面做出了大量有益探索,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激励机制不足、保障措施缺乏等。为了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本文从上海67所高校中,选择了17所院校进行了重点调研,深入了解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建设情况,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对各类激励机制的反映情况。研究发现,大学生个人兴趣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主动性;他们对于志愿者的角色定位模糊;志愿服务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会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期待不同的激励行为,但大多数大学生志愿者更倾向物质激励。为了拓宽研究思路,本文总结了美国和日本的青年志愿服务激励制度,研究它们对中国的借鉴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政府在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弘扬和引领方面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志愿服务组织要规范服务行为,选取最适合的激励方式并且尝试拓宽资金来源;大学要注重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能力培养,与社会各个层面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基于新时代对人才成长的要求,及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政策思路和建议。从宏观的环境层面,政府部门要制定规章制度、提供政策保障;提供各类人力、物力的资源支持;建立互联网+志愿服务的信息交流平台。从中观的组织层面,大学要培育志愿服务团队,培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以思政课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从微观的个体层面,志愿服务组织要提升大学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制定与大学生志愿者专长及兴趣相匹配的服务内容,从提升大学生志愿者自身能力的角度进行激励。本文的研究对于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长效、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下列方面做出了创新:首先,从“激励机制”的内涵出发,根据激励机制的五个构成因素:规范因素、奖酬因素、时空因素、强度因素和抑制因素,提炼出激励机制的运作方式。其次,通过研究提出新的观点,一是坚持价值观的塑造和引领,注重培育大学生的利他主义行为和亲社会行为;二是坚持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在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时,要与大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注重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通过志愿服务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提出了系统性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对策。鉴于研究资料的限制,论文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后续研究需要拓宽研究途径,补充进行访谈研究的方法,并且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在实践中的具体实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