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和行为体的关系是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问题。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长期以来存在着过分注重结构对行为体的单向建构的问题。建构主义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讨论,认为行为体的互动能够建构身份和利益认知,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结构的“决定性”作用。过程建构主义将关注点集中于过程,将过程定义为运动中的关系,认为过程的核心是关系。过程有着自在性。过程中的关系对国家身份、国际规范和认同存在重要的建构作用。但过程建构主义仍属于体系层次的进化理论,无法对国家之间的具体互动尤其是大国国家之间合作的限度做出解释。上海合作组织是21世纪成立的第一个区域组织,也是中国参与创立并发挥主导作用的第一个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年以来,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何从理论层面解读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明晰中国的地区合作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过程建构主义的基本假定,对大国合作过程进行基本理论假定,认为大国之间的互动能够改变彼此之间的认知,开启合作进程;大国合作进程的限度在于对各自核心利益的维护;大国的互动容易产生“弱势”国际制度,而“弱势”国际制度的存在本身就能够对合作进行维系。本文对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和发展的过程进行解读,认为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利益存在着共同之处,但核心利益存在潜在冲突的可能。中俄在宏观层面以及中亚地区事务良好互动的结果促成了上海合作组织的产生。中俄的共同利益以及良好互动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中、俄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上的分歧凸显了中、俄中亚地区核心利益的潜在冲突,表明了合作的限度在于对核心利益的维护。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国际制度的作用保证了合作的延续,基本验证了关于过程建构模式下大国合作的基本假定。结论的理论意义在于对大国合作过程的一般模式有所了解,现实意义在于为中国更好地促进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乃至加强地区合作、提高影响和改变国际秩序的能力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