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2月逐月对洋山港码头海域,2011年1月-12月对洋山港港区近岸海域以及2011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对洋山港港区航道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密度以及多样性指数的时空变化,通过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该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港口生态学理论研究、港口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共采集鉴定到浮游植物292种,隶属于7门92属。其中码头海域共采集鉴定到浮游植物112种,隶属于5门58属,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最多,有45属94种,其次是甲藻门(Pyrrophyta)6属10种;港区航道海域共采集鉴定到浮游植物109种,隶属于6门51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有42属99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总数的90.8%;港区近岸海域共采集鉴定到浮游植物239种,隶属于7门81属,也以硅藻门种类最多,有59属209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总数的87.4%,其余门类所占比例均较低。2.洋山港码头海域浮游植物(2009年)种类数季节变化明显,冬季(68种)>秋季(62种)>春季(46种)>夏季(36种),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小洋码头种类数高于大洋码头。2011年洋山港港区航道海域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变化表现为冬季(60种)>秋季(53种)>夏季(46种)>春季(44种),在空间水平上表现为港内锚地(S2-2、 S3-2)(78种)>港口外部(S4-2、 S5-2)(66种)>港口内部(S1-2)(51种)。2011年洋山港港区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种类数为调查研究海域最多,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139种)>春季(120种)>秋季(105种)>夏季(85种),其全年种类组成普遍以大洋山一侧(S1-3~S5-3)采样点较多。3.洋山港码头海域优势种(2009年)由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具翼漂流藻(Planktoniella blanda)、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 radiatus)、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granii)、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comt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以及短柄曲壳藻(Achnanthes brevipes)等构成,大洋山码头和小洋山码头间优势种组成差异性不明显,均由硅藻门种类构成。洋山港港区航道海域(2011年)浮游植物优势种在不同采样季节种类组成不同,冬季和春季均有8种,夏季优势种仅由4种构成,秋季回升至6种。同年洋山港港区近岸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亦由硅藻门组成,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占绝对优势,其优势度表现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的变化趋势。4.洋山港码头浮游植物藻类总细胞密度(2009)周年呈现双峰型特点,高密度出现在11月和3月;最低为10月,仅约为高峰期11月细胞密度的22.56%。洋山港港区航道(2011年)浮游植物季节分布呈现春季最高,冬季其次,秋季最低的趋势,各季节均以硅藻门藻类密度最高。同年洋山港港区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采样期内不同月份间变化明显,夏季的8月最高,其次是秋季的10月,冬季的1月最低,且大洋山一侧(S1-3~S5-3)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普遍高于小洋山一侧(S1-1~S5-1)。5.洋山港码头(2009年)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lef指数(D)以及Pielous(J)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77~2.66、0.56~1.67和0.77~0.87。洋山港港区航道(2011年)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指数(D)以及Pielous(J)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6~2.31、1.73~3.93、0.25~0.73,其中H与J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而D值周年变化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同年洋山港港区近岸海域浮游植物三种多样性指数波动范围依次为0.10~2.54,4.08~10.62,0.28~0.56。根据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评价的标准,洋山港海域水体主要为中度污染状态。6.通过SPSS软件对水体环境因子、多样性指数、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以及种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有水温、溶解氧、总氮、叶绿素a、电导、pH值、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