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现代化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提出,但由于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中,更加注重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被深化,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弱质产业。在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开饭以后,农业现代化在新时期重新被提上日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本文研究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村劳动力出现供给性过剩和制度性需求约束,土地制度发生制度性缺陷的经济背景下研究农业生产率问题。农业现代化的途径是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农业经济一体化),关键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这种提高不是单纯的数量上的累加,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是各要素均衡与和谐,符合我们国情的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研究在这个角度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它直接关系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它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瓶颈,所有矛盾集中于这一点,本文研究就是要努力掌握、监测我国农业生产率的发展与运行情况,找出规律,使之结构合理,增长有序。本文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一般原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通过测算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的数量、结构、环比增幅、地区差异,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农业生产率的变化方式(技术原因还是规模原因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些新的思路,为政府制定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为发展地区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基层组织上等提供参考借鉴。本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导言部分,主要对选题的目的、意义、背景及国内外的农业生产率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从农业生产率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主要对一些概念进行界定,为本文测算农业生产率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测算我国农业生产率,指出我国农业生产率的发展轨迹;分析农业生产率的结构,得出结论,分析不足。第四部分分析影响国农业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分析,分析了1980、1985、1990、1995、1997、2000、2003和2006年全国29个省份的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第五部分分析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的逻辑关系,提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第六部分对我国农业生产率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