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作宾五种书风期学说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以来被奉为甲骨文分类研究(按字形书体等特点对甲骨文进行梳理划分的研究)的经典,其将分类嫁接在甲骨文断代上的独特做法以及对五期书风雄伟、谨饬、颓靡、劲峭、严整的精到归纳凿破了二百七十三年甲骨文的一团混沌。但是在新材料不断涌现,新研究不断进行,新学说不断发表的现下,董氏简单的五期书风分类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于是打破对经典的迷思,探寻其不足之处以求得更好的分类方法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在对经典进行重新审定的时候,发现董氏学说中有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一、卜辞书手、刻手、贞卜人物并不一定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二、同一时期也可能存在多种不同书风。正是这两点上的错误认识导致了董氏五期书风学说过于简单、一刀切的缺憾。此外,其在对卜辞仅用毛笔写而未刻,同一贞卜人物的刻辞字形书体大有不同以及不同贞卜人物字形书体相近,同期不同的书风等问题上也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将重新对书手与刻手的关系,刻手与贞卜人物的关系,同一时期的书风进行深层次地梳理,并提出书手并不一定是刻手,刻手并不一定是贞卜人物且每个贞卜人物名下有刻手若干人,每个刻手又服务于若干个贞卜人物,同一时期多种风格并存等观点。在文末,笔者也将尝试阐述甲骨文分类的两种新畅想,旨在抛砖引玉,等待更好的分类方法,共同促进甲骨文书法研究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