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黄疸是指以目黄、肤黄、溲黄为主症的一类疾病。中医对黄疸的认识与研究历史悠久,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直至今天,中医在黄疸类疾病的医疗实践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中医黄疸证治史进行系统的考察,探究其理论发展的规律,汇集历代黄疸治法和方药,为中医黄疸证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史实依据,是颇有意义的课题。 本文在搜集和整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医黄疸证治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量多种黄疸理论的建立、发展和传承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各自的特点。本文主要探究了宋金元时期黄疸理论、明清时期黄疸理论和黄疸禁忌与外治,也略叙及宋代之前中医黄疸证治,分析了部分黄疸方药。 宋金元是黄疸证治由辨病为主转向辨证为主的时期。一方面,在《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和《干金翼方》等的影响下,北宋官修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黄疸辨病繁复之于极点。而与此同时,韩祗和、史堪、王贶、刘完素、张元素等医家提出了阴阳黄论、湿热(寒)论等多种理论,发展了黄疸辨证论治,完成了辨证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与五疸等辨病学说分庭抗礼,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主流理论。本文对比分析了《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的黄疸理论和方药,指出其各自的理论来源和方药特征;详细考察了湿热(寒)论和阴阳黄论建立、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评价相关医家作出的贡献,指出这些理论各自的特点、产生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明代前中期医家主要致力于宋金元代医家的黄疸证治理法的继承和传播。从明代末期至清代中前期,阴阳黄论、黄疸外感内伤论、蓄血发黄说等得到了较大发展,中医黄疸证治理法方药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本文述评了张介宾等对阴阳黄论的发展,指出了明清之际阴阳黄论对其他理论成果的吸收;考察了刘纯、喻昌和张锡纯等对黄疸外感内伤论发展的贡献;探寻了黄疸与血关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指出黄疸血分说是明清之交从传统黄疸蓄血理论中阐发出来,清末西学传入使得中医蓄血理论及血分说得到了新的发展,血开始成为黄疸因机证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不能否认西方医学传入对中医黄疸理论的影响,但是,更不能无视中医理论本身的发展,抹杀前代医家的独立创造能力。 本文对黄疸禁忌和黄疸外治史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医学禁忌是医学理论、临床与社会生活禁忌的结合,在体现医学本身理念和发展的同时,又不免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中医黄疸禁忌史料自汉代至明清不断丰富,既是医学理论与社会风俗的结合,也部分反映了黄疸临床经验的积累。本文在收集黄疸禁忌史料的基础上,从饮食、药物、治法、外治、生活及习俗等方面对其归类整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内病外治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体现,中医黄疸外治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较多的重视,本文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了黄疸中药外治法如吹鼻法、擦药法、脐疗法等和物理疗法如洗浴法、取黄法等相关史料,并对其机理、局限性和启发性做出初步研究。 整个中医黄疸证治史是一部发展变化的历史,是一部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每一种黄疸证治理论也都有完整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的医史著述往往忽略了湿热(寒)论、黄疸外感内伤论和黄疸蓄血说等的建立、发展和传承的过程,将这些理论的很多成就归于汉代张仲景。本文试图以变化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问题,并对前人研究较多的阴阳黄论的创立与发展提出更接近历史原貌的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