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段压缩态光场制备中高性能探测器的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e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缩态光场作为量子光学中一种重要的非经典光场,于1985年通过实验制备首次获得。由于其具有能够突破量子噪声极限、压缩量子噪声的特性,在精密测量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最近压缩态光场被用于引力波探测,LIGO实验小组将真空压缩光注入引力波探测器的暗端口,极大地提高了其灵敏度。灵敏度的高低依赖于注入压缩光的压缩度大小。压缩度改善的主要限制因素包括损耗和位相抖动,同时为了将高压缩度的压缩光应用到实际精密测量中,实验系统的稳定性和尺寸都需要满足很高的要求,制备小型化、高稳定的压缩光源成为未来的趋势。制备小型化的压缩光源不仅要对镜架、腔体等机械件进行小型化,更重要的是对光路进行合理的布局。其中,为了配合平衡零拍探测器高共模抑制比的设计,压缩光平衡探测部分三角布局所占面积较大,通过将平衡零拍探测器进行小型化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小所占面积,对压缩光源小型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要使压缩光源长时间的稳定工作,不仅要改善机械结构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主动反馈的方式来降低腔长的偏移和位相的抖动。主动反馈技术具体采用PDH锁定技术,该技术是目前最成熟、性能最佳的锁定技术。PDH锁定技术中决定整个锁定回路性能的是处于反馈回路第一级的光电探测器,其能否获得高信噪比的误差信号决定了锁定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传统的宽带探测器由于受到集成芯片增益带宽积的限制,在宽的带宽范围内无法实现高的增益。本文中实现的共振型探测器通过采用共振结构,在高的频率处同样能实现高的增益,利用优化的共振型探测器稳定锁定光学腔的腔长和两束光的位相后,采用设计的小型化、高性能的平衡零拍探测器实现了低频段高压缩度的测量,从而验证了两个探测器优异的性能。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研制了高品质因子(Q值)的共振型光电探测器,详细分析了现有共振型探测器的电路原理图,利用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分别建立了多个放大电路模型,通过设置相关元件参数对电路进行仿真优化,然后绘制原理图和PCB板,最终研制出了一款高品质因子的共振型光电探测器。该探测器在PDH锁定技术中可以同时用于腔长和位相的锁定,大大提高了压缩光源的稳定性,为制备高性能连续变量压缩态以及纠缠态光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研制了小型化低频平衡零拍探测器,将探测部分的面积缩小到原有面积的1/3,最低可探测频率达到了40k Hz。通过对平衡零拍探测器的噪声进行定量分析,选取了合适的电子元件,设计了交直流同时放大的电路,从而避免了低频处交流信息的丢失。此外,在PCB板布局时,将探测部分与供电部分分离,在压缩光源探测时,只将探测部分置于压缩光源中,大大降低了压缩光源中探测部分所占的面积,极大地促进了压缩光源的实用化进程。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通信技术向大容量、长距离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光纤通信是现代信息传输的一种重要方式,因其传输容量大、传输损耗低、传输频带宽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迅速发展,光纤通信的发展依赖于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目前光纤通信技术已进入包括石油和军工通信等在内的各种有线通信领域。本文首先研究了在不同势作用下艾里-高斯光束的传输,其中包括在线性势作用下艾里-高斯光束的周期演化以及在
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是无线通信领域智能天线技术的重大突破,具有增加信道容量、减少多径衰落等优势,特别是在长期演进LTE应用(1.7-2.7 GHz)中,在不增加带宽或发射功率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但是,在体积有限的通信设备中放置多个天线时,由于天线数量的增加以及天线单元之间的距离减小,天线单元之间会产生较强的耦合,同时也会影响天线的阻抗匹配、辐射方向图等性能。因此,提高天线
近年来,通信系统正在向着大容量,高速率,低时延的方向发展。大规模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是5G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很大程度提升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本文中重点研究了MIMO技术中的基于超表面的多波束天线等关键技术。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谐振环超表面的双波束天线。该天线由两个相同的印刷偶极子贴片、介质基板和超表面构成。其中,双谐振环阵列印刷在介质基板上组成超表面。通过加载超表面实现
互连网络的性能对并行计算机系统功能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系统互连网络的可靠性用于表征在一定时间内系统某些功能的维持能力,是衡量网络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k元n方体网络是一类著名递归互连网络,诸多基于k元n方体网络构建的并行计算机系统已经问世。互连网络的子网络可靠性对系统实际应用至关重要,然而k元n方体网络的子网络可靠性研究尚不完善,如至少存在某一规模无故障子网络的概率估计问题以及不相交子网络平均失效
近年来,汽车数量的猛增导致交通拥挤和交通事故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专用短程通信(DSRC)技术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V2X(vehicle to everything)通信系统在车载信息传递和接收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车载天线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低剖面、宽频带、高增益、多频段。其中,低剖面既可以很好地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还可以起到美观和隐蔽作用;宽频带能够提高天线的信道容量;
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作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新一代纯有机发光材料,具有小的单(S1)-三线态(T1)能级差(ΔEST<0.3e V),可以使占75%的三线态激子通过反系间穿越至单线态进行延迟发光,其内量子效率理论上可达100%,近年来引起国内外科研和产业等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高效的TADF分子需要兼具小的ΔEST和大的单线态辐射跃迁速率,这两者理论上又是相互矛盾的。所以,近期人
电磁吸收器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电磁波研究利用的需求,它能对电磁波产生吸收的效果。太阳能吸收器是电磁吸收器的一种,也是热光伏发电器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的吸收器存在吸收带宽较窄、加工方式复杂、对入射角度敏感以及难以应用到高温领域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如下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磁激元共振和电介质腔共振效应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了电磁吸收器不同的结
微带反射阵列天线作为一种常用的高增益天线,在现代通信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由传统的抛物面天线和阵列天线结合而来并且具有这两种天线的优点,如低剖面、重量轻、体积小、低成本、高定向性、结构简单、设计难度低等。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微带反射阵列天线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由馈源天线和平面反射阵列组成,由于馈源天线到反射面上各单元的空间相位延迟不同,故需通过调整单元的
随着半导体工艺尺寸的不断缩小,传统的集成电路互连线方式带来的延迟、能耗等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半导体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该问题,人们提出多种方案,其中,三维集成电路利用硅通孔(Through-Silicon-Via,TSV)实现上下层芯片间垂直互连,具有尺寸小、功耗低、互连密度大以及可实现异构集成等优势,是最具前景的技术方案之一。实际应用中,TSV加工工艺复杂精细,会因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同、工艺不
超材料(Metamaterial,MM)是一种特殊设计的人工复合电磁材料,具有自然界常规材料所没有的电磁特性。超材料吸收器作为超材料的分支之一,可广泛应用于电磁隐身、折射率传感、热成像等领域。超材料吸收器被提出以来,已经从最初的单频吸收器发展到多频乃至宽频吸收器,工作频段也涵盖了微波、太赫兹(Terahertz,THz)、红外和可见光波段。可调谐超材料吸收器的频段和幅度可以被外部激励条件所调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