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初年,社会动荡不安,财政状况极为恶化。中央和地方财政联系中断,袁世凯政府几乎无稳固财源。各省不但经常中断解款,还以种种理由截留国库税款,部分省份甚至反求中央接济。此时的北京政府承受着旧债和新用的压力,更无可资利用的手段有效应对内外局势。面对财政亏空的困窘局面,化解财政危机成为袁世凯上任后亟需解决的难题。民国初期,他以中央集权为前提,重新调整财政政策,在制度建设、划分国家与地方财政、整理赋税与债务等方面作出了努力,以期摆脱财政紊乱、财源枯竭的境遇。但这些措施并未获得如期的效果,究其根源,一方面是由于袁世凯政治导向错误,其帝制活动的开展破坏了统一的基础,毁坏了其亲手开创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受国内外客观环境制约,政策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尽管如此,袁世凯财政政策仍有着积极意义,其一,西方财政政策的引进加速了中国财政从传统向现代的进一步转型,且这套政策也为此后历届政府所沿用;其二,从及时效应来看,短短几年内,“中央财权日轻,地方财权日重”的趋势被打破,财政困窘局面有所改观,国家财政渐渐步入正轨。本文拟从四个部分对袁世凯的财政政策进行研究。首先,在绪论部分将选题缘由与意义、学术史概述、研究内容与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概括本文研究的起点与意义。其次,在第二章对民国初年的整体财政状况进行分析,主要呈现为财政紊乱、开支庞大、财源枯竭和财政亏空四个特点。再次,在第三章阐述袁世凯财政政策的具体内容。他主要从财政制度的建设、划分国家与地方财政、发行并整理债务以及清理赋税这几个方面入手,力求财源充足、集财权于中央。最后,在第四章论述袁世凯财政政策之成效。该时期,财政收支结构发生变化,传统财政进一步向近代财政转型。从长时段来看,在制度上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可借鉴之处,对上承晚清下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改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甚至对当今的财政工作仍有启发意义。从政策实施的直接效果来看,该时期,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得到改善,中央财力日渐充裕,财权由分散走向统一,财政状况好转。结论部分主要分析了袁世凯财政政策的困境:由于无法脱离外国势力的控制,加之国内四分五裂的政治环境,政策效果受到影响。与此同时,袁世凯帝制活动的开展也破坏了自身财政改革成果。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无法否认袁世凯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中为谋求国家富强所作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效,对其积极引进近代财政制度,推进财政转型的做法也应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