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hengli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走过了农业时代,跨过了工业时代,步入了知识时代,高等学校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被自觉不自觉的从远离社会的、居高临下的“象牙塔”中推到了经济发展的舞台的中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己经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重要职责。我国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制建成较晚,且建成初期,一直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自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高等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阶段后,无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还是高等教育的从业者,大家都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服务职能,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深化内涵建设,接轨国际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当下,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使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或者可以说知识已经成为了当仁不让的“第一生产力”。威斯康星等世界著名高校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成功的榜样: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已经成为了大学综合实力的一部分。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影响着、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但是我国地方高校办学基数大,办学水平普遍较低,核心竞争力普遍尚未形成,因此,地方高校如何通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来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深化自身内涵建设,从而更好地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南阳理工学院是一所典型的“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地方高校,作为南阳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校之一,南阳理工学院为南阳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人才培养角度,其为南阳市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劳动力;从科学研究角度,南阳理工学院的综合性学科优势是地方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也是地方文化建设、传播的重要力量。虽然南阳理工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作为一所建校时间较短的本科院校而言,其在服务社会发展过程中仍暴露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其中不乏地方政府层面和地方企业层面的诸多制约因素。因此,要想更好地促进南阳理工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必须从提高南阳理工学院自身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和改善办学外部环境两方面结合来进行。在学校层面,要更新办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优势学科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和主动性等,从方方面面加强自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地方政府层面,适当释放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弱化微观管理,加强宏观调控、政策保障,主动引导、协调、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学校发展;地方企业则需要转变观念、着眼长远,与地方高校依托各自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帮助地方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并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共同为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他文献
对我国森林凋落物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并进行分析,包括森林凋落物量和凋落物分解,总结提出了森林凋落物研究的方向。
本文以宿迁为试点,结合物联网技术在宿迁智能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发展,提出物联网技术是宿迁智能农业的重要支撑,同时提出宿迁智能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方向。
介绍了国外直升机载空空导弹代表型号的进展情况,重点描述了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家武装直升机载空空导弹的现状(包括现役型号和升级改进型),并由此总结了国外直升机载空空
<正>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素有"绿色金库"、"金瓯宝地"之称,境内丘陵起伏,土地膏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十分适宜发展茶叶生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和饮茶健
目前唯一存世的琉球汉文小说集《遗老说传》是琉球三大官修史书之一《球阳》的外卷。日本馆藏《遗老说传》多以写本形式流传,由于题名或系后人所补,忽略了其与《球阳》之间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重建理论范式主张重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倡导整体人类中心观,主张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和谐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需求观、劳动观和消费观,主张生态原则优先的实
歌唱是一种身体上各个器官与精神都集中的运动,又是一种有适量的紧张和放松的运动,而这个运动的过程则是一个适当的气息和呼吸的过程。本文浅谈歌唱中的紧张与放松。本文主要探
【正】 一、汇率预测技术的产生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施行固定汇率,从此以后,汇率幅度一直很小,它对各国经济影响不大。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彻底崩溃瓦解,
<正>本刊讯2012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宣布使用英国出版科技集团的技术,搭建一个新的全球出版流程管理系统,该系统完成后将成为目前同类出版软件中规模最
<正>2013年1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一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隆重推出了"李毓佩数学童话总动员"第一季(10册)。该丛书由著名科普作家李毓佩教授创作完成。数学家张景中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