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中城市群地处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全国交通和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是平衡区域经济差异、完善国家“三纵两横”城市体系的重要节点。但是,目前关中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滞后。2011年,长三角城市群(按苏、浙、沪三省市计算)人均GDP为6.38万元,成渝城市群(按成都市和重庆市计算)为4.16万元,关中城市群为3.30万元,仅是长三角城市群人均GDP的一半、成渝城市群的80%。产业集聚因具有吸引就业人口、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效益的显著特点,已成为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关中城市群正处于工业化阶段中后期,这一事实决定了关中城市群应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为主。因此,以产业集聚为主导动力、带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今后关中城市群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紧紧围绕关中城市群的国家战略定位,针对制约关中城市群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以关中城市群制造业为例,从产业集聚的现状、特征、机理、效应等四个方面,对城市群及其产业集聚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研究。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关中城市群及其产业发展现状;(2)关中城市群制造业集聚的特征、类型;(3)关中城市群制造业集聚的机理和影响因素;(4)关中城市群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效应、经济效应。研究中采用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理论和多种手段及方法,在城市群产业集聚研究方面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在界定产业集聚与城市群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集聚的基本特性(产业特性、空间特性)和城市群的双重属性(空间属性、经济属性),确立了研究视角:中观范畴下综合视角的产业集聚与城市群关系研究;在梳理了产业集聚与城市群关系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基础上,确立了研究重点:关中城市群产业集聚特征、机理和效应研究。2、立足于关中城市群及其产业发展的优势及问题,分析了关中城市群虽然具有区位重要、制造业特色鲜明等优势、但依然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工业发展速度缓慢等问题;指出了低水平的、不协调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制约关中城市群及其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产业集聚是解决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实现关中城市群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3、以关中城市群制造业为例,采用EG指数对产业集聚水平和演变特征的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水平总体较高,其中资源密集型产业集聚水平最高且保持平稳,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水平相对较低并呈降低趋势,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水平低但呈上升趋势。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Moran’s Ⅰ指数)分析制造业空间自相关性的研究表明:制造业产值在空间上虽呈正相关性,但相关程度很低,仅有西安周边是高集聚区域,其余区域产业的空间相关都很低。通过建立EG指数和Moran’s Ⅰ指数的平面坐标关系,将关中城市群制造业划分为集聚——集中、离散——集中、离散——分散、集聚——分散四种产业集聚类型,.进一步深化了对关中城市群产业集聚特征的认识。4、基于城市群基本要素,分析了城市规模分布、资源要素基础、城市空间网络和区域制度政策对城市群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构建了关中城市群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得出了影响关中城市群制造业集聚的主要因素是城市人口规模、交通网络结构,而技术知识溢出和区域制度政策则作用不突出。初步揭示了城市群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为关中城市群产业集聚优化提供了依据。5、从城市群空间属性角度,采用区位熵和GIS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关中城市群制造业圈层状的空间分布规律,得出了制造业集聚对关中城市群产生了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和结构演变三方面的空间效应。从城市群经济属性角度,采用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CES),通过测算制造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得出了制造业集聚对关中城市群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经济效应(h值为5.338),且主要表现为城市化经济效应。该研究为深入研究城市群产业集聚与城市群良性互动提供了依据。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1)在方法上,从产业和空间特性角度,综合运用EG指数和Moran’s Ⅰ指数两种方法对关中城市群制造业集聚进行测度和类型划分,有助于提升产业集聚特征测评的准确性、全面性。(2)在理论上,从城市群基本要素着手探索产业集聚的城市群形成机理,并论证了关中城市群制造业集聚的主导影响因素;从空间和经济属性角度,论证了制造业集聚对关中城市群空间结构、经济增长的效应,深化了产业集聚与城市群作用关系的理论研究。(3)在研究视角上,提出了产业集聚应分别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产业范畴和空间范畴,并将关中城市群制造业集聚研究界定为中观研究范畴,目前该视角的研究尚较少涉及。综上,本文通过对关中城市群制造业集聚现状、特征、机理、效应的系统研究,理论上为深化产业集聚与城市群作用关系研究进行了尝试,实践上为推动关中城市群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