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介词in习得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发展特征研究

来源 :鲁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外,尽管已有大量的关于介词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介词的习得特征却很少有研究,尤其是在中国。马书红(2007)曾指出国内对二语空间语义的习得研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Nesselhauf(2003)曾指出目前研究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介词搭配尚未进行深入调查。本研究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介词in的语义和搭配的特点。研究结果如下: ⑴关于介词in不同语义义项的习得特征,本研究证实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基本符合Dirven(1993:73-79)的语义链结构。他认为一个介词的语义延伸应遵循空间意义、时间意义、然后是方式、状态和范围意义,最后是环境和原因意义。本研究的发现是:①在级别1中,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空间义项的频率较高。②在级别2中,in的时间义项的出现次数明显增加,空间义项和时间义项成为主要的语义表达方式。③在级别3中,尽管空间和时间义项的总频数多于级别2,但是它们所占的比率却降低了。此外,级别3中隐喻义项的使用明显增多。④在级别4中,时间、空间和隐喻义项的比率分配和级别3基本相同,但是隐喻义项的使用平均分布高于级别3。⑤和本族语者相比,级别3和级别4关于空间、时间和隐喻的使用频数的顺序与本族语者相同,都遵循了空间、隐喻和时间的义项顺序。 ⑵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介词in搭配的发展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在级别1中,学习者主要倾向于使用介词+名词的搭配形式。②在级别2中,形容词/名词/动词+介词的搭配使用明显增加。③在级别3和4中,习语的表达数量都分别不断增加,这可能预示着习语表达的比率越高,学习阶段就越高。 ⑶有关不同级别的学习者介词in语义和搭配正确率的发展趋势是,除了介词+名词的搭配外,本研究呈现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U型曲线学习模式(Ellis,1999:343; Gass and Selinker,2001:214-215;Xiao,2008:137)。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正确率发展呈现出“波浪型”趋势,即呈起伏。此外,时间语义的正确率发展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习语的使用则呈现出倒U型曲线发展模式。
其他文献
当代作家苏童的《碧奴》对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进行了完整的重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葛浩文的英译本Binu and The Great Wall,更是将“中国热”推到了世界舞台之上。然而,一直以
语言的不确定特征,即语言表达的含糊性,作为语言的一种自然内在属性,大量存在于语言交际中。模糊限制语则是模糊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语言模糊性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这一
本文以英语经济新闻为对象,旨在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理论作为依据,发掘英语经济新闻中所体现的语法隐喻特点。  1985年以前,隐喻主要只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自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