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测量正常女性及女性雄激素性秃发(AGA)患者前发际线形态及位置,为诊断异常前发际线和重建正常前发际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观察和测量740例正常女性及98例女性雄激素性秃发患者的前发际线形态和位置、受试者身高和体重,并询问既往史及雄激素性秃发家族史。按年龄分组,年龄≤20周岁(记为一组)、年龄20-30周岁(记为二组)、年龄>30周岁(记为三组)。按身体质量指数(BMI)值分组:过轻组(BMI≤K18.5)、正常组(BMI<25)、超重组(BMI<28)、肥胖组(BMI≤28)。所收集的脱发患者组人群根据基本型和特定型分级法(BASP)进行脱发程度的评估。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女性前发际线形态主要有M型、矩型、圆型、三角型及不规则型,其中,矩型发际线形态最多见,占39.5%,其次是M型,占35.4%,圆型、三角型及不规则型分别占13.2%、10.4%及1.4%。前发际线的高度均值为64.23mm±0.49mm。前发际线宽度M型形态最宽,均值为145.34mm,不规则型(145.27mm)与M型无差异(P>0.05),其余按大小排序为矩型(139.89mm)>圆型(137.34mm)>三角型(125.92mm)。美人尖的大小均值为:M型高30.99mm、宽15.02mm,矩型高28.52mm、宽 12.64mm,三角型高31.21 mm、宽 14.99mm,不规则型高28.05mm、宽12.94mm,M型、三角型前发际线美人尖的宽度和高度均大于矩型形态发际线(P<0.05)。女性型雄激素性秃发患者组的家族史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组(65.3%>28.5%)。肥胖组的G值均值最大(G140.41mm,G2 40.77mm)结论:女性前发际线的高度不随年龄改变,前发际线的宽度由发际线形态决定,正常女性前发际线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美人尖的前缘、两侧丘的前缘、颞峰峰谷边缘的发际线均可有后退。除三角型两侧颞峰峰谷位置不对称外,各型形态的前发际线位置是两侧对称的。女性发际线形态与是否伴有雄激素性秃发无相关性。女性型雄激素性秃发患者中M型形态的前发际线两侧颞峰峰谷的位置较正常人群组后退,其余各型形态前发际线位置不因是否伴有雄激素性秃发而改变。前发际线形态的类型与是否伴有雄激素性秃发家族史无相关性。BMI不影响前发际线的表现形态,但可影响前发际线颞峰峰谷的位置,肥胖者颞峰峰谷位置更深。亚洲女性前发际线形态相同,分布有地域差异。亚洲女性前发际线位置与欧美和西班牙女性前发际线位置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