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遵循中医理论指导,通过回顾性研究183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科血小板减少的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探讨血小板减少相关疾病的中医证候规律以及中医发病机制在不同疾病之间的差异,为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对183例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科血小板减少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其中原发性ITP 63例,继发性ITP 30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8例,桥本甲状腺炎7例,干燥综合征5例,重叠性结缔组织病4例,Evans综合征2例,未分化结缔组织病2例,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流行性出血热1例),其它血液病90例(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0例,白血病10例,淋巴瘤6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4例)。探讨血小板减少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外周血象)、症状、证候特点及可能与证候相关的因素。统计结果:1、原发ITP组与血液病组的性别差异不明显,继发ITP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例1:5。三组在发病年龄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原发ITP组<继发ITP组<血液病组;在年龄分布上,原发ITP组和继发ITP组无明显差异,血液病组年龄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以70岁以上发病率最高。三组血象中PLT、HGB均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GB:血液病组<继发ITP组<原发ITP组;PLT:原发ITP组<血液病组<继发ITP组。三组WBC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183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症状以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头晕目眩、心慌、胸闷气短、失眠、面色少华等为主。原发、继发、血液病三组中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心慌、腰膝酸软、发热等出现频率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病组高于其他两组。关节疼痛、口干咽燥等出现频率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继发组高于其他两组,可能与继发组多为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其余症状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3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证候以气虚、血虚为主。三组阴虚证候出现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继发ITP组高于原发ITP组和血液病组。三组气虚、血虚、脾虚、肾虚等证候出现频率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病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其余证候出现频率三组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气血两虚是血小板减少相关疾病的相同证侯,益气养血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的基本法则。(2)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阴虚证侯也比较明显,其原因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扩大该类疾病样本,进行细化分析,在治疗上除了益气养血,还应酌情加用滋阴的中药。(3)再障以及恶性血液病属于中医“虚劳”的范畴,这些疾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其中医发病机制除了气血两虚还涉及脏腑虚损等更深层次的原因,发病机制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能有着本质的差别,治疗方面不仅仅是益气养血,更重要的是健脾补肾,注重先天和后天之本的调整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