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77年,外国传教士的入黔宣道,揭开了基督新教在贵州传教的历史序幕。初传之期,尽管传教士不停地辗转游走于汉族地区,并同官府和士大夫往来密切,但是收效甚微。1895年,内地会提出了“苗疆开荒”政策,宣教重心遂由汉族转向了“化外”疆域的少数民族。策略的改变,为传教工作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基督新教在贵州的传教局面因此而打开。 但是,即便在少数民族地区,各地信教的情势也存在着复杂的分殊性:在一些地区,几乎出现了全族信奉的现象;而在另一些地区,人们对基督教的态度却较为冷漠。譬如,在偏远的石门坎地区,苗民的“归主”浪潮可谓汹涌澎湃;而在位处黔中的青岩,基督教的发展始终难成气候。为什么少数民族相对于汉族来说更容易信仰基督教?为什么不同少数民族或同一民族不同支派间会出现基督教信仰差异?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学界广泛关注和深入探析。即使到了今天,学理性解读基督新教在上述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传播的史实,依然具有“温故知新”的镜鉴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正如加达默尔所言:“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的一切东西对于一切时代都是同时代的。在文字流传物中具有一种独特的过去和现代并存的形式”。 为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宗教观为指导,以宗教学与传播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全面梳理和比较近现代基督教在石门坎与青岩地区的传播历程,解析出了基督教在多元语境下(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的传播特点,进而从传教者、传教方式、受众、社会环境和传教组织等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出发,对致使基督新教在石门坎与青岩地区传播成效极度反差的原由进行深度发掘和学理性阐释。 就论文的架构而言,全文主要分为四章。首章主要介绍近现代贵州基督新教传教情况及特点;次章介绍石门坎及青岩基督新教传教情况;章三则是对石门坎及青岩两地宗教传播差异的原因分析;而末章为石门坎和青岩基督新教传播的启示意义与镜鉴价值。通过解读和比较近现代石门坎与青岩两地基督教传播的异同性,笔者发现,若能统筹兼顾5“W”传播系统各个要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论述将更加全面、深刻,为此本文深入分析了5“W”传播系统各个要素对基督教传播效果的影响。石门坎和青岩基督新教传播的启示意义在于: 第一,石门坎的基督教传播之所以取得很大成功,主要在于基督教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在传教士、传教方式与手段、宣教对象等几个关键要素上下了很大功夫。相比之下,青岩的基督教在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稍显逊色,因此抓住宗教传播各环节有助于了解不同的宗教传播效果及背后原因; 第二,儒家文化对待他者的态度及“忠孝”文化背后折射出的利益相关是导致基督教在汉族地区传教艰难的重要因素,因此基督教的传入必须正视这一点;镜鉴价值在于:对社会而言,基督教在少数民族地区引起了一系列的风俗、伦理、政治结构等的改变,有些改变是值得提倡的。因此,政府可以考虑将宗教的积极因素引导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