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冲击波作用下舰船新型舱壁结构型式及响应预报研究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under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海战中,舰船成了主要的受攻击对象,半穿甲型反舰导弹能够轻易地穿透舷侧板架在舱内爆炸,产生冲击波和高速破片,造成舰船严重毁伤。舱壁结构因其在船体中的突出位置,是舰船的主要防护结构,其抗冲击能力对舰船生命力至关重要。传统单层结构设计或优化设计中不能明显提高结构的防护性能,双层舱壁结构以其有效抵御爆炸冲击波和破片攻击、可设计性强、吸能效率高等特点而被越来越多的新型舰船使用,因此,对于爆炸冲击波载荷下舰船新型双层舱壁结构型式及预报方法的研究,对改善舰船的抗冲击能力和舰船生命力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  本文是在对爆炸冲击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典型舱室为研究对象,结合空中爆炸数值仿真方法,对空中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舰船舱壁结构型式及结构动态响应预报进行了研究。首先以单层舱壁为研究对象分析舱壁结构在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并对单、双层舱壁抗爆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双层舱壁抗爆抗冲击的影响因素进行仿真研究;然后提出四种夹芯双层舱壁结构型式,通过对比结构响应结果,研究得出抗爆性能较好的夹芯双层舱壁结构,再对此夹芯双层舱壁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最后进行双层舱壁结构响应预报研究,通过模拟退火算法,获得结构动态响应预报公式。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阐述了爆炸冲击波及数值仿真软件的相关理论,为后续爆炸冲击波作用于舰船舱壁结构的数值仿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在空中爆炸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舱壁结构在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并对单、双层舱壁抗爆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双层舱壁结构参数对抗爆性能的影响,主要改变双层舱壁的夹芯间距、舱壁板和夹芯板的厚度、舱壁的材料、舱壁板的间距等参数,计算在相同爆炸条件下双层舱壁的结构响应,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各个参数的影响情况。  3、新型夹芯双层舱壁结构抗爆性能对比研究。基于船舶结构力学、穿甲力学等相关理论,设计四种型式夹芯双层舱壁,有波纹夹芯、格栅夹芯、I型夹芯和圆筒夹芯,通过数值仿真获得四种双层舱壁在冲击波载荷下的响应,对比响应结果,获得抗爆性能较好的夹芯双层舱壁。  4、夹芯双层舱壁参数优化设计研究。对抗爆性能较好的夹芯双层舱壁来说,选取不同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对双层舱壁结构参数的近似优化,可以得到抗爆性能更优的结构设计方案。  5、夹芯双层舱壁结构响应预报研究。基于非线性有限元软件仿真获得不同炸药量、不同爆距下结构响应,利用模拟退火算法,获得有较好预报精度且方便实用的结构响应预报公式。
其他文献
论文来源于航海学院承担的高科工程项目,任务是研发一个飞机尾喷管位置控制系统,以便为研制建设中的航空发动机动态特性半物理模拟试验台预留这方面的功能和接口,满足将来试验台
船舶电站是船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船舶电力系统的核心,它由发电装置和配电装置组成。船舶电站对保证船舶安全、经济航行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船舶电站容量的大小各不相同,自动化程
对于像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光盘驱动系统等有限时间内重复运行且模型不完全已知的系统,迭代学习控制理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尝试,不断修正控制输入,迭代学习控制
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信息技术已经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用于检测苯丙酮尿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酶电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
由于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加上排碳量的增加已使得地球面临大危机,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举世关切的议题,如何增加推进效率减少燃油消耗量,是未来船东主要的考虑因素。螺旋桨作为在船舶主
船舶推进系统中常用十字轴万向节串联中间轴,在推进轴系中十字轴万向节的主作用是传递功率和扭矩,抵消径向、轴向和角度误差,但十字轴万向节传动会产生附加载荷、振动和噪声。
环氧树脂以其优良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采用先进自动控制设备和控制理论,对环氧树脂的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可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激光检测技术作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检测方法以其快速、高精度、非接触测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精密测量中.目前国内子弹测速系统结构复杂,操作困难,精度比较低.该文对现有的枪弹测
本课题旨在研制出多参数监护仪的基础上进行中央监护系统的研究,实现一台中央机与多台床边监护仪的有线实时通讯,以建立实用的医院网络监护系统,用于长距离地连续监测多床病人的各种生理信号。同时,对心电信号的噪声去除和检测识别进行研究,利用小波变换实现心电信号的优化处理。本课题是博士论文《多参数中央监护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多参数监护仪的研制方面,重点设计了心电模块,详细阐述了各个环节
传统的种子风筛清选设备通常采用单筛箱单吹风技术,筛床的振动频率固定或只能通过机械方式粗调,风量大小只能通过风门位置来调节。其控制方式还停留在以电气控制、手动操作为主的阶段,用户对设备的风压、振动频率、转速、温度等参量的调整仅凭经验,这给良种的选择带来了诸多困难。设备总体自动化水平比较低,功能单一,控制系统检测、控制的参量较少,控制过程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控制效果难以满足指标要求。并且,传统设备人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