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受欺负与网络欺负的纵向关系:个体因素的调节作用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a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网络欺负作为一种新的欺负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网络欺负的角色是否会发生变化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想要针对中国青少年群体探究两个问题:(1)网络受欺负是否会纵向预测网络欺负行为;(2)个体因素(网络欺负感知匿名性、网络欺负力量不平衡感、网络欺负敌意归因、网络欺负内在归因、网络欺负自我效能感以及性别)是否在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纵向预测中起调节作用。
  首先,本研究通过方便取样,选取了武汉市某中学的431名青少年(M-12.73;SD=0.69;男生占52.70%)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用了为期三个月的纵向设计,分别在2019年9月份和2019年12月份进行重复测量。每次要求被试填写人口学变量、网络欺负问卷、网络受欺负问卷、网络欺负感知匿名性问卷、网络欺负力量不平衡感问卷、网络欺负归因方式问卷以及网络欺负自我效能感问卷。
  然后,利用Mplus8.0对纵向数据进行交叉滞后分析来验证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纵向预测作用,再利用潜调节结构方程法分析各个调节因素(网络欺负感知匿名性、网络欺负力量不平衡感、网络欺负敌意归因、网络欺负内在归因、网络欺负自我效能感以及性别)在网络受欺负与网络欺负的纵向预测中的调节作用,最终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网络受欺负能纵向预测三个月后的网络欺负,但网络欺负行为不能纵向预测三个月的网络受欺负;
  (2)个体对网络感知因素(网络欺负感知匿名性和网络欺负力量不平衡感)会在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纵向预测中起调节作用,当先前遭受过网络欺负的青少年的网络欺负感知匿名性越高或网络欺负力量不平衡感越低低时,越容易预测三个月后的网络欺负行为:
  (3)个体对网络欺负行为的归因方式(网络欺负敌意归因)会在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纵向预测中起调节作用,当先前遭受过网络欺负的青少年的网络欺负敌意归因水平越高,就越容易预测三个月后的网络欺负行为,但网络欺负内在归因却在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纵向预测中不起调节作用;
  (4)网络欺负自我效能感和性别都不能在网络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纵向预测中起调节作用。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网络欺负行为的动态发生与发展及动态变化的内在机制,研究的部分结论也可以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恶性循环带来一些启示。
其他文献
儿童自出生以来就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等方面表现出了稳定的个体差异,即具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在面对新颖刺激时表现出较多消极情绪和退缩行为的儿童被称为抑制气质儿童,而表现出较少消极情绪和退缩行为的儿童被称为非抑制气质儿童。儿童的气质对其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不同气质的儿童会有不同的发展风险。其中,抑制气质儿童典型的社会适应不良问题是社交障碍和内化情绪问题(Pérez-Edgar&Fox,2018)。为什
近些年来,诸多研究提示视觉工作记忆与视知觉共享同一有限的领域特异性注意资源(如客体注意)。这类研究通常采用双任务范式,在视觉工作记忆保持阶段完成另一消耗某类注意的视知觉任务,若二者消耗的注意资源相同,则出现视知觉任务对记忆任务的选择性破坏。笔者认为,在上述双任务情境下,视知觉任务致使视觉工作记忆记忆信息受损可能仅是工作记忆与知觉基于注意动态交互的一个侧面。根据视觉工作记忆与视知觉共享领域特异性注意
20世纪80年代后,互联网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开启改变世界、改变生活的步伐,逐步成为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有力工具。只要在搜寻引擎中输入关键词,人们便可低成本、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的提高,“互联网+医疗”概念的兴起,人们对健康信息需求增加,互联网借助其自身优势成为满足大众健康信息需求的主要途径。但应关注到,互联网健康信息虽然免费,可信息质量优劣不一,缺乏专业医学背景的
中学阶段是个体学习活动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思维都将为之后的人生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所以对于中学生这个群体来说,学习活动必然是最重要的活动。而学习投入一方面能正向地预测学生的学业表现,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乐观态度、抗挫折能力和创造性等正向积极品质,为学生乐观地面对未来人生起到基础性作用。所以,学习投入近年来逐渐成为了中学生学业表现的重要指标。本文将从未来时间洞察力这一个
学位
关系流动性作为社会生态学的研究取向,关注的是社会环境与人们的交互对心理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人际交往为切入点,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了身处情境中的个人如何感知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资本如何预测个体人际敏感性的高低(即是否展现出更好的人际交往表现)。  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92名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施测了关系流动性量表、人际敏感性量表、线上社会资本量表和线下社会资本量表,从而对关
主要依恋对象从父母向同伴转移是成人依恋系统健康发展的标志(Bowlby,1969)。依恋转移的过程就是依恋功能(寻求亲近、避风港、安全基地)的主要满足对象从父母变成同伴的过程。以往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西方文化下依恋转移的发展以及对心理适应的影响,而中国文化下依恋转移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没有涉及依恋转移对心理适应的影响机制的探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两个研究,对中国大学生依恋转移的现状,依恋转移对心
学位
短视频社交媒体可以帮助个体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并将其展示给陌生人。已有研究表明自恋者擅长关系的建立也更能在浅层的社交关系中吸引他人的"关注"并获得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收获。本文提出自恋人格高度膨胀的自我概念和表现欲使得他们更偏好使用社交媒体自我呈现策略来获得关注并维持其积极的自我评价。  本文以抖音短视频用户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两个研究检验了我们的理论。研究1调查了905名使用抖
学位
正能量是一个社会流行语,它的出现折射出人们内心对于积极美好事物的向往,也反映了当下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现象,是对中国人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虽然正能量广泛流行,但人们对于正能量的价值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负能量的不良后果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探讨正能量带来的影响,提示人们关注正能量的重要性、了解负能量的不良后果,引导人们重视对自身正能量的培养,以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获得更高的人际关系满意
学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过社交媒体中的数字线索预测使用者人格特质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透镜模型。透镜模型是指利用自评心理特质、他评心理特质和环境线索计算线索有效性、线索敏感度、线索利用性和准确性,进而确定根据环境线索预测个体人格特质的准确性。以往研究使用Facebook,twitter等文本、照片类社交媒体的研究发现利用个体在社交媒体上面的状态更新、自拍等信息可以准确预测其人格
学位
加工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必须对生活中丰富的视觉环境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一般来说,对视觉信息的选择是通过激活和抑制两种机制实现的。在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情绪信息能够快速的激活视觉注意系统,引发注意偏向,获得加工优先权。而返回抑制是通过抑制对之前搜索过的位置或对客体再搜索的抑制来促进对新位置的视觉搜索的可能性,是一种适应性机制。那么当把情绪信息呈现在返回抑制加工过程中,情绪信息的加工是否会对返回抑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