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生殖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性疾病。PCOS患者虽然经过药物治疗纠正内分泌紊乱,恢复正常排卵,但是仍会出现低妊娠率高流产率的现象。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PCOS患者长期内分泌紊乱导致造成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异常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胚胎成功的植入不仅需要发育良好的胚胎和容受态的子宫内膜,并且与两者是否同步发育也有密切的关系。子宫内膜接受胚胎植入的能力称为子宫内膜容受性。在正常月经周期中,月经周期的第20-24天(排卵后的6-10天)被称为子宫内膜“植入窗口期”,只有在这个时期子宫内膜可以接受胚胎的植入。近年来,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大量研究表明,激素、基因、分子等均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密切关系。目前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同源框基因10、骨桥蛋白、整合素等均被认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志物,但是仍不能完全解释并分析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的分子机制。CD44分子是一种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属于黏附分子的一种。其基因位于21号染色体短臂上,分为标准型CD44(eCD44s)及变异型eCD44(eCD44v)。CD44分子主要参与细胞与细胞以及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特异性黏连的过程。近年来国内外对CD44分子的研究很多,特别是肿瘤方面。CD44有介导淋巴细胞穿梭和参与淋巴细胞激活的作用,并且与肿瘤的分化、扩散及转移密切相关。目前有新的研究发现,CD44分子可在子宫内膜特异性表达,在生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由此推断,CD44可能参与胚胎植入过程,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志物之一。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家族是新发现的一种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家族,其中Ang-1是血管生成素家族的一员。近年有学者研究发现,Ang在胚胎、成人的血管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肿瘤、炎症、创伤等多种病理条件下也会表达。粘附-侵袭-血管形成的机制是胚胎植入过程所必须的。Ang-1可能通过与细胞外基质协同作用,促使子宫内膜局部微环境改变利于胚泡植入。大量研究表明,Ang-1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分子机制的建立。钙黏附蛋(cadherin)主要是介导特定器官和组织同型细胞之间的。根据其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四个家族:经典cadherin,桥粒cadherln,原始cadherin和其他cadherin相关蛋白。E-cadherin属于经典cadherin的一种,介导上皮细胞间连系和参与组织器官发生、分化。国外有学者研究显示,E-cadherin在子宫内膜上皮有表达并呈周期性变化,并且E-cadherin可能与胚胎着床和滋养细胞发生,分化相关。本课题利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检测CD44v6、E-cadherin及Ang-1在经过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排卵的PCOS患者及由其他原因所致的不孕患者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的表达,分析探讨纠正内分泌紊乱恢复正常排卵后的PCOS患者仍存在低妊娠率、高流产率的可能原因。目的1.研究CD44v6、E-cadherin及Ang-1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的组织表达及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2.探讨CD44v6、E-cadherin及Ang-1与纠正内分泌紊乱恢复正常排卵后的PCOS患者仍存在低妊娠率、高流产率现象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实验组随机抽取:2012年8月~2013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已婚15例PCOS患者(诊断标准按2003年“鹿特丹”标准),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6.73±2.84)岁,符合下列条件:患者经过3~6个月治疗内分泌测定正常,月经规律,自然排卵或经促排卵治疗后可以正常排卵,行阴式B超检查未发现卵巢、子宫器质性病变,丈夫精液检查未见异常。对照组:随机抽取2012年8月~2013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就诊,18例因男方因素或输卵管因素导致不孕的患者为对照组,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7±3.12)岁。符合如下条件:月经规律,内分泌测定正常,正常排卵,近3个月未用过激素类药物,无其他内科疾病及并发症,阴道B超检查未发现子宫、卵巢等器质性病变。两组标本均是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进行采集样本。2.样本收集及实验学方法于排卵期行B超检测确定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卵泡发育正常并排卵。于排卵后8-11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mL,测定血清中血促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值和雌、孕激素(E2、P)水平。若血中HCG数值<30IU/L时,则可认为本月经周期没有妊娠的可能。在患者知情同意下,于确定血HCG数值30IU/L当日下午在无菌操作下用一次性子宫内膜吸管进行取材。子宫内膜组织分别行HE染色并按照Noyes标准来进行组织学分期,免疫组织化法进行定性及半定量的测定子宫内膜组织中CD44v6、E-cadherin及Ang-1的表达。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s精确概率法,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基础内分泌水平、体重指数(BMI)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植入窗口期血清E2、P水平对比:两者患者血清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组血清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实验组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CD44v6在实验组与对照组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的表达:CD44v6在两组子宫内膜腺上皮及间质细胞均有表达,以腺上皮为主。在实验组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腺上皮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E-cadherin在实验组与对照组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的表达:两组子宫内膜均有E-cadherin的表达,在实验组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腺上皮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Ang-1在实验组与对照组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的表达:Ang-1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的基质细胞及腺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以腺上皮表达为主,并且在实验组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PCOS患者子宫内膜中CD44v6与E-cadherin,E-cadherin与Ang-1以及CD44v6与Ang-1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1. CD44v6、E-cadherin和Ang-1在实验组患者的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组织低表达,可能是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的因素之一。2. CD44v6、E-cadherin和Ang-1在实验组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呈现正相关,提示三者可能在引起PCOS患者不良妊娠结局方面起着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