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与钢筋混凝土柱相比,钢管混凝土柱有延性好、承载力高等受力特点。其原因为钢管对混凝土产生了一定的约束效应,使组合柱各部分的材性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但钢管混凝土柱存在钢管纵向应变大、局部屈曲风险高等问题。而钢管约束混凝土柱中钢管不直接承担纵向荷载,改善了钢管混凝土柱的缺陷,可以让钢管起到更好的约束作用。波纹钢管混凝土柱中波纹钢管的受力性质与钢管约束混凝土柱类似,波纹钢管可对混凝土产生有效的约束、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钢筋混凝土柱相比,钢管混凝土柱有延性好、承载力高等受力特点。其原因为钢管对混凝土产生了一定的约束效应,使组合柱各部分的材性可以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但钢管混凝土柱存在钢管纵向应变大、局部屈曲风险高等问题。而钢管约束混凝土柱中钢管不直接承担纵向荷载,改善了钢管混凝土柱的缺陷,可以让钢管起到更好的约束作用。波纹钢管混凝土柱中波纹钢管的受力性质与钢管约束混凝土柱类似,波纹钢管可对混凝土产生有效的约束、不易屈曲,且相较于钢管约束混凝土柱具有更好的承载力与延性。但波纹钢管混凝土构件中的波纹钢管无法承受轴向荷载,需配置纵筋承担拉力,呈现出抗弯性能较差的缺点。为了改善方钢管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本课题组康金鑫提出了一种横肋波纹侧板-钢管混凝土柱,将波纹钢板沿波纹横向与方钢管焊接形成多腔体,并在腔体内填充混凝土。这种组合柱充分利用了波纹钢板较好的侧向刚度,并通过四角方钢管有效提高了柱的抗弯强度,且拥有无需模板、预制化水平高等明显优势,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试验研究、有限元分析以及理论分析三种方法对横肋波纹钢板-方钢管混凝土柱双向偏压及弯剪性能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结论如下:(1)以偏心距为试验参数,展开了横肋波纹侧板-钢管混凝土柱的双向偏压加载试验,通过对试件荷载-位移曲线、破坏模态及应变状况的观察,发现组合柱在双向偏压加载情况下具有承载力高、延性较好。偏心距是影响柱承载力的主要参数,对试件承载力与延性均有较大影响。混凝土的破坏现象呈现出由受压区波峰纵向开裂向受拉区波谷横向开裂转变的趋势,其原因是波纹钢板与混凝土产生的局部“夹紧”与“松开”状态。(2)以钢管厚度、波高、剪跨比等为试验参数,先后进行了两批横肋波纹侧板-钢管混凝土柱弯剪加载试验,通过对试件荷载-位移曲线、破坏模态及应变状况的观察,发现组合柱在弯剪加载时承载力较高,且各部分协同受力情况好。钢管厚度、剪跨比是影响柱承载力的主要参数,波高越大试件抗剪承载力则越小。(3)以试验为基础,进行了双向偏压试验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通过荷载-位移曲线、应变曲线、破坏模态等的对比保证了有限元模型对试验模拟的高度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参数分析,得出钢管厚度、钢材强度、偏心距是影响横肋波纹侧板-钢管混凝土柱双向偏压性能的主要参数,混凝土强度、波纹钢板厚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加载角度对双向偏压加载影响较小等主要结论。(4)建立了弯剪试验ABAQUS有限元模型,在保证其准确性的基础上展开了参数分析,得出钢管厚度、钢材强度、剪跨比是影响横肋波纹侧板-钢管混凝土柱弯剪性能的主要参数,混凝土强度、波纹钢板厚度也对其承载力、延性有一定的影响。在弯剪加载中,当轴压比从0增大到0.6,其承载力小幅上升,当轴压比从0.6增大到0.8,其承载力则开始下降。(5)参照试验、有限元结果,并参照《EC4》《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2014)《JGJ138-2016组合结构设计规范》等规范,以及相关结构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对横肋波纹侧板-钢管混凝土柱的双向偏压、抗剪、抗弯承载力公式进行了拟合、推导,特别是对公式中截面积的选取与简化,以及抗剪承载力中剪跨比小于1时所对应的承载力加强公式进行了创造性规定。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算例拟合程度较高,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供实际工程参考应用。
其他文献
在天文观测和生物医学成像等领域中,需要成像系统能够对目标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然而大气或血液湍流的存在使得目标的强度分布在通过成像系统后产生湍流退化,使得成像质量严重下降从而无法准确判断所观测目标的细节信息。常见减小湍流影响的方法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减小观测目标和成像系统之间湍流大小,例如在高山上建立观测站或将成像系统发射到太空中,从而尽可能减小湍流带来的影响。另一种方法则是采用自适应光学系统补偿误差。
在循环往复荷载或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构件的抗剪性能会随着荷载的增加而逐渐弱化。当构件的抗剪承载力无法满足对应受弯需求时,便会发生剪切破坏或弯剪破坏。既往研究发现,与单调荷载相比,循环往复荷载或地震作用会导致混凝土构件产生贯穿横截面的裂缝(贯通裂缝);贯通裂缝是导致构件抗剪性能(尤其是抗剪承载力)逐渐弱化的根本变形因素。然而现阶段,贯通裂缝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主要集中在混凝土试件的试验研究上,涉及混凝
天文观测用的地基光学望远镜孔径上大气湍流会引起波前相位的变化,使成像系统的点扩散函数达不到理想的衍射极限,这种失真会降低成像系统的分辨率、影响观测图像的质量。为其配备自适应光学系统,实时探测和校正湍流引起的像差,使望远镜能够获得接近衍射极限的分辨率,此时观测到的图像质量得以大幅改善。自适应光学技术核心环节之一是用波前探测器探测非静态像差,其探测精度、速度都将直接影响波前校正的效果。为解决这两个问题
大容量、频谱利用率以及低成本的要求对接入网的设计带来了极大挑战。一方面,光接入网的设计需要在增加传输容量的同时提高用户数量,另一方面,接入网中光网络单元(ONU)需要使用低成本、且可大规模集成化的器件。超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由于采用相干检测,具有信道间隔小、高灵敏度等优势,在同样的信号传输比特率下,可提升移动前传空口速率,成为研究的热点。半导体光放大器(SOA)与电吸收调制激光器(DFB-EAM)作为
在量子霍尔效应被发现以后,作为数学分支的拓扑学被引入凝聚态物理中。随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等许多和拓扑有关的理论及现象相继被发现,拓扑态作为一种新的物态吸引了很多目光。随着对物质的拓扑相的研究从凝聚态物理逐步发展到光学系统中,拓扑光子学成为了光学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目前光学系统中已经发现了光量子霍尔效应、光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和谷霍尔效应等拓扑现象。光子学中的拓扑态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其
随着水下无线光通网络的发展,水下无线光通网络对于通信链路的光信息传输容量、传输速度、保密性能以及传输精确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拥有高阶拓扑荷的涡旋光束所够携带的轨道角动量(OAM)模可以形成无限(N)维正交基,理论上此无限(N)维正交基能解决目前水下无线光通信链的有高通信容量、高传输速度、高保密性能等要求,所以,涡旋光的水下传输性能研究成为本领域的核心热点。但是,水下通信链路所遇到的海水湍流扰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传统的电子器件因为自然材料本真属性的限制,相关技术进入瓶颈。而超材料的发展打破了这一瓶颈,科研工作者利用超材料设计新的电子器件,开辟了新的学科领域。近年来,法诺共振因为在光电开关,传感器以及慢光方面的应用而广受关注。法诺共振之前大多由金属材料激发,但金属材料激发存在许多弊端如工作频段固定,损耗较大,品质因数较低,传播波长受限等。而石墨烯基超材料有着优越的光学特性,可以弥补金
太阳能应用技术正在日益发展,更新迭代十分迅速而且衍生出许多分支。其中,半导体光催化技术高效且清洁,吸引大量研究者的目光。近年来半导体光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产氢、CO2还原和污染物降解等领域。氯氧铋基(BixOyClz)半导体因其自身的层状结构、制备简便和低毒性吸引了研究人员的注意。但受限于过宽的禁带宽度,导致其可见光吸收能力较差。而且单质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受制于其较高的光生载流子复合率,最
随着多光谱成像技术的不断成熟,多光谱相机在各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分光元件作为多光谱相机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光学系统的整体性能。光学薄膜元件作为常用的分光器件,作为核心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多光谱相机的品质。本文研究采用五谱滤光片的多光谱相机,具有结构紧凑集成度高的特点,该滤光片具有四条多光谱通道和一条全色通道,是决定多光谱相机实现多光谱成像的关键。因此,对多光谱滤光
当入射光沿金属表面的波矢和表面等离激元(SPP)波矢相等时会激发共振,引起特定波长或特定角度光波的吸收,局部电磁场会被大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在过去的几十年里,SPR的这一特性在SPR传感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表面增强荧光光谱(SPFS)及增强非线性等诸多领域有着重要应用。近年来随着纳米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结构简单、成本低、易集成的小型化光栅耦合SPR(G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