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器的发展与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同时带来人与机器之间需要协调的各种问题。从原始的手工工具,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大生产机器,再到信息时代的智能机器,伴随着机器类型和功能的不断更迭,人与机器的关系也愈加复杂。人与机器之间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适应以至相互嵌入的一面。这种复杂的人机关系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造成了哪些深远影响?可能出现哪些需要及时化解的风险?人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这些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社会历史问题,更是当代技术哲学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传统技术哲学从人文主义视角和工程主义视角,分别提出了由人机关系引发的本体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和伦理学问题,但这方面研究还缺少从机体哲学视角对当代人机关系的反思。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机体哲学思想可以为解读当代人机关系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和研究工具。机体哲学是对各种机体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的哲学反思,而中国文化背景的机体哲学注重从类型论角度分析“机体”的本质特征和各类机体的相互关系,这是一个不同于西方机体哲学研究的新的研究思路。“机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具有“生机”,这一特征不仅体现在生物机体中,而且体现在社会活动、精神活动和技术活动中,由此形成了“社会机体”、“精神机体”和“人工机体”。所谓人机关系,实际上是具有“生命机体”、“社会机体”和“精神机体”属性的人类,与作为“人工机体”的机器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人机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了由最初相对密切到后来相对疏离,再到现代重新融合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和结果。在当代社会中,不同类型的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人机关系表现出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嵌入的递进式发展轨迹。这种复杂关系不仅模糊了人与机器在本体论层面的传统界限,而且带来了人类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过程中新的意向融合与多元价值问题,甚至造成了机器在使用中出现某些“异化”现象。从机体哲学视角看,人机关系之如此复杂,是因为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将自身的机体特性不断地赋予作为“人工机体”的机器。运用当代技术哲学中的“技术中介理论”、“技术功能理论”以及责任伦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以发现人类将自身的机体特性赋予机器的过程体现为功能转移、意向转移和责任转移这三个方面。首先是功能的转移。人类先后将肢体功能、感知功能、思维功能和道德决策功能赋予机器,造成了机器功能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其次是意向的转移。机器体现了人类的意向需求,即在机器的使用环节、设计环节和解释环节中不断赋予机器以意向因素,以实现用更加省力的方式获取更为显著的效益的目的。最后是责任的转移。人类在技术实践中不断地将自身的责任属性赋予机器,使其在功能设计中嵌入价值敏感性和责任敏感性,在使用过程中防范由技术风险和事故引起的社会问题。人类将功能、意向和责任赋予机器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作为“人工机体”的机器对人类的“生命机体”、“社会机体”、“精神机体”的反向作用。不同类型“机体”之间相互渗透和嵌入出现的新特点,是当代人机关系复杂多变的思想根源。当代人机关系的复杂化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从机体哲学的视角出发,如果人机关系的演化会危害人类“生命机体”、“社会机体”和“精神机体”的健康发展,就应该加以相应的伦理约束。对作为“人工机体”的机器的智能化发展本身不应设立固定不变的限制,但是必须考虑到各类“机体”之间的协调发展。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道”理念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领作用。人机关系的未来发展应该使人类社会生活更美好、更和谐、更有活力,而不是带来更多的烦恼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