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规模极速扩张的背后,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城乡差距扩大等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究其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数量水平虽一直增强,但经济发展的质量却未随之同步提高。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亟需由高速率驱动转向高质量驱动,这要求各地区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全面地提升自身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沿海11省市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增长引擎,在经济总量与日俱增的同时,区域失衡、人地矛盾等
【基金项目】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 2020 年度开放课题(A1-2006-20-601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规模极速扩张的背后,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城乡差距扩大等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究其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数量水平虽一直增强,但经济发展的质量却未随之同步提高。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亟需由高速率驱动转向高质量驱动,这要求各地区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全面地提升自身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沿海11省市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增长引擎,在经济总量与日俱增的同时,区域失衡、人地矛盾等问题也同样突出,理应率先打开转型发展的新局面,构筑经济高质量建设的样板间。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恰好为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研究范式。本研究将从新发展理念视角出发,在综合考虑陆海统筹优势以及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相关理论为依据,设计沿海省市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结合目标地区2011-2017年面板数据,借助变异系数-改进TOPSIS法评价和探究中国沿海11省市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再依次从准则层、要素层逐步深入,剖析沿海经济高质量各类要素增长情况,接着引入障碍度模型对其经济发展质量的障碍指标加以识别,并进一步对比分析沿海省市经济发展质量与数量失衡状况,以期全面刻画沿海省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真实现状,寻找制约沿海经济质量提升的短板因素、给出弥补短板的对策建议,这对于沿海各地规划与制定相关经济质量提升方案、缩小区域差距,以区域一体化的姿态,全面走向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17年,沿海11省市整体经济发展质量由4.242提升至5.579,展现出持续稳步上涨态势,各省市间经济发展质量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一差距正逐渐收敛。空间上,11省市经济发展质量具备显著异质性,近似显现出南北低-中间高的“橄榄型”分布格局。时间上,各省市7年间经济发展质量涨幅不一,增长稳定性各异。(2)研究期内沿海省市经济发展质量五大子系统贴近度随时间推移而表现出不同程度递增趋势,其中绿色子系统的贡献度最大,是沿海区域经济质量增长主推力;创新和开放子系统的贡献度较小,推动作用稍显不足;协调、共享子系统涨势稳健,支撑作用较强。(3)从要素层看,沿海整体经济质量的薄弱环节体现在产业绿色、创新效率、贸易开放、开放环境、旅游开放、创新产出等方面。在创新准则层中,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率要素表现欠佳,成为沿海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协调各类要素中,结构协调与陆海协调发展相对落后,影响着协调子系统的健康发展;绿色产出要素发展水平明显优于绿色治理、产出绿色2个要素,居于沿海经济绿色增长的主导地位,且绿色发展的三个要素质量水平较为均衡,未出现较大的区域差异;沿海地区内部开放类要素发展质量分化严重,提高沿海落后省市的开放各类要素质量成为制胜关键;人民共享要素质量稍微优于社会共享质量,2类共享要素的各省市极差较小,发展较为平衡一致。(4)障碍因子诊断显示,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沿海区域整体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举措。而对于不同省份而言,经济发展质量主要障碍因素差别较大。(5)经过对沿海9省市经济质量与经济数量的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性,有待进一步改善。其中浙江、辽宁、福建、海南4省份属于质量领先型省份,江苏、山东、河北3地属于数量领先型省份,剩下广东、广西则隶属质量-数量平衡型省份。纵向比较则看出,各省市经济发展数量与质量排名格局随时间变动不甚明显,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锁定性。论文第七章以障碍因子诊断结果为对照,针对沿海各省市存在的主要短板问题,分别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提出增强财政性科技投入力度、激励更多企业加大研发资金及科研人力投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力度、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强化在海洋经济、国际产能、经贸、能源、文化交流等多领域的对外合作、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各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病因分析,对老年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和中医病因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根据中医理论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从中医“治未病”角度对其预防,早期干预,以减少老年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指导治疗,改善肾功能和临床症状,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采用文献研究,通过对老年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Meta分析来归纳该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二是采用临床调研,对符合要求的对象作问卷调查,对
“双碳”背景下,直流配网以其供电质量高,控制方式灵活等优点将成为接纳大规模具有直流特征的分布式能源和负荷的有效手段。而随着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以及直流负荷的占比快速增长,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已成为多电压等级直流配电系统的主要特征,使得系统因其低惯量、弱阻尼的特性所引起的稳定性问题尤为突出。首先针对两端配电结构的多电压等级直流配电网分析系统内电压源型换流器(Voltage Source
在日常口语交际中,有些词句往往是独立于句法之外,与句意传递和句法功能的实现基本没有关联,但在语用功能上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这就是话语标记。随着话语标记理论的不断发展,有关话语标记的个案研究也越来越多,从不同的视角对话语标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是,对于“老实说”、“我跟你说”、“你知道”、“反正”以及其他相关的研究,大多数都是根据典型的话语标记进行研究的。本文选择了“X了”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话语标记(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美展入选的四川国画作品呈现出现了一大批贴近人民、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作品题材宽泛,表现手法多样,显示出了地域性与时代性双向演进的艺术风貌,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绘画的繁荣与发展。通过分析,每一届美展都呈现了不同时代的风尚和审美取向,也是对不同时期主流美术形态的总结和汇报,并且不同的体裁在不同的阶段也呈现了不同的艺术发展规律。从山水画看,山水画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在题材上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油画(人物)作品表现的内容广泛,表现手法也趋多样化,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点以及我们国家艺术发展的时代风貌,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贡献。对历届全国美展中的油画(人物)作品概况分析来看,每一届的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下的审美品格和时代性的特征,呈现出来的风格与思想内涵也不一样,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从第十三届美展油画(人物)作品的题材来
内蒙古地区的传统艺术资源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世代辛勤劳作的产物,代表着不同阶段劳动人民的思想意志、美学理念,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智慧结晶之一。内蒙古油画家们受到本土独有的民族艺术濡染,造就了天然的民族情结,他们利用这种民族情结给创作带来的优势,对作品加以主观审美渲染,使得画家们创作出拥有内蒙古地区独特的抒情化与民族化的油画作品,为传统艺术资源的发展和再利用作出范例。内蒙古传统艺术与现当代油
少数民族题材是中国画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凉山彝族题材类绘画是中华民族相互融合的文化结晶。它反应了彝族同胞在最原始时候的生活状态,以及在不同时代中彝族文化的艺术体现。在凉山彝族题材的人物画创作中,技法的表现是使画面更加生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创作技法的研究之中,无数前辈透过地区民族环境和本土文化等特点来进行画面描绘,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留下不朽的经典作品为历史上的美术史增添一份不可替代的民族色彩。当今
我国生鲜电商历经十多年的起伏和变革,生鲜电商市场基础才有所形成。但对于生鲜电商企业,果蔬更易运输储存、刚需、高利润、高购买率,因此更偏向发展果蔬电商;对于消费者而言,传统市场购买真实看的到、摸得着,网购只能通过网站图片和客服交流,感知渠道弱化,而对于农产品中更加易腐烂、体验性强的生鲜水产品,消费者更加难以信任网络渠道购买水产品,水产品电商发展受限。2020年新冠肺炎对于生鲜电商,尤其是水产品电商的
伊莎贝尔·威尔克森(Isabel Wilkerson,1961-)的《他乡暖阳——美国大迁移史》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非虚构小说,展示了大迁移浪潮中未被研究和忽略的个人经历,是对大迁移浪潮中个体层面的鲜活展现。作者构思这部作品的选材与方法表明,她的目的是再现那段“被记录”的历史,挖掘那场社会历史事件中被忽略的个体感受。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可以挖掘文学对历史书写的启发意义——如何以个人的使命感
20世纪30年代初,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国人开始意识到开发西北的重要意义,掀起了考察开发的热潮。甘肃处在西北地区关键位置,是抗战时期开发西北的中心区域,发挥着保卫边疆和联通国际国内的重要作用。新的考察开发热潮带给甘肃重要发展机会,奠定了抗战大后方的基础。本文从历史文献学角度入手,梳理和研究抗战时期考察开发甘肃的相关文献资料,将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抗战时期考察甘肃的地缘价值和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