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结”是社会学的核心主题之一,更是中国家族关系的本质规定性。从家族团结现象开始,我们进入到家族社会研究领域,通过解剖家族团结的的运作机制,重新认识了代际家族关系的两重性:作为凝聚性和矛盾性的对立统一。正向的团结建构——情感、规范和功能构成了家族的凝聚性,负向的团结建构——不满意度和失范倾向则构成家族关系的矛盾性维度,它们彼此区别又相互联系,作为家族团结运作的两种力量共同构成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家族团结的现实状况。
借助河北省保定4个县8个农村社区和保定市2个市区518个成年人的抽样调查数据,本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技术初步认识了当前家族团结的存在状况:宗族团结凝聚性的总体感知程度属于中性偏强,功能团结、情感团结和规范团结的强度依次减弱;同时,宗族矛盾倾向性的总体感知程度属于中性左右,不满意度中性偏弱,而失范倾向中性略强。在由社会结构转型引致的整体社会失范的情况下,宗族失范行为倾向不可避免的得以凸现,家庭社会学研究对此应加以关注。
利用多元回归统计分析技术考察家族团结与家族形态条件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情感团结、规范团结和功能团结都表现为家族形态条件的函数,联合效应在控制了所有其他变量的情况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家族团结的凝聚性与家族形态条件相关联”的假设得到这次调查数据的支持。研究还发现,“家族团结的不满意性与家族形态条件相关联”的假设得到这次调查数据的支持。然而,失范倾向性与家族形态条件统计上则相互独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控制了所有其他变量的条件下,家族规模、家族熟识度、互动密度、权威领袖以及家族文化象征资源是影响家族团结的重要因素,每个因素的作用情况则视不同的团结建构而不同;但是另外几个因素如空间临近、经济结合、职业结合、经济差异性等却并未表现出统计上的显著性影响效应。
对家族团结的凝聚性与矛盾倾向性2个概念的单维性考察表明,情感团结、规范团结和功能团结的单维性得到数据支持,而不满意度和失范是相互独立的2个参照点,单维性未得到数据资料的支持。我们把上述理论建构转换成一个结构方程模型,运用本次调查数据进行了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分析显示,情感团结和功能团结明显具有弱化矛盾倾向的效应,而规范团结与失范倾向呈显著正相关,与不满意倾向保持独立,调查数据未完全支持理论模型。同时,对于家族团结预期,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家族形态条件影响显著;而在团结的运作上,人们之间预期的差异更多的在于团结的矛盾倾向性方面,而不在结构的凝聚性层次上,家族团结未来形势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矛盾倾向性而不是团结凝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