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盐碱化是影响全球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一年生植物是盐碱地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盐碱地主要的先锋植物类群,对盐碱地生态系统构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年生植物对盐碱地生境的适应性是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植物对盐碱生境的适应机理是盐碱地治理与恢复的重要前提,但目前以盐碱地原生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环境适应机理的研究依旧空白。本试验以典型盐碱地一年生草本植物雾冰藜为试验材料,较系统地研究了盐碱胁迫条件对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O2-·离子产生速率、H2O2含量、细胞膜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性、表型可塑性等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雾冰藜对盐碱生境的适应机理,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盐碱胁迫下,雾冰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速度、发芽指数、幼苗活力指数和发芽速率指数在对照组(CK)下最高,且均随处理溶液盐浓度及pH的升高而下降,各处理组与对照组(CK)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幼胚的胚芽长、初生根长和鲜质量也受到显著抑制(P<0.05)。雾冰藜在种子萌发阶段比幼胚生长阶段对盐碱胁迫更敏感,盐度是雾冰藜种子萌发的主要胁迫因素,pH值则是幼胚生长的主要胁迫因素。2.盐碱胁迫下,雾冰藜的叶绿素a含量(Chla)、叶绿素b含量(Chlb)、类胡萝卜素含量(Caro)、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摩尔分数(Ci)、蒸腾速率(Tr)、PSII的潜在活性(Fv/F0)、PSII原初反应的最大量子效率(Fv/Fm)、PSII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II)、表观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等指标均在对照组(CK)下最高,且均随处理溶液盐浓度及pH的升高而下降,各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稳态荧光(Fs)随处理溶液盐浓度及pH的升高先降低,后呈“M”型变化趋势,即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水分利用效率(WUE)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随处理溶液盐浓度及pH的改变未呈现规律性变化趋势。说明盐碱胁迫导致的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使雾冰藜的光合速率显著下降,制约了光合电子传递过程,使PSII受到了损伤,非光化学能量耗散增加,降低了光合电子传递效率。3.盐碱胁迫下,雾冰藜体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甜菜碱、O2-·产生速率、H2O2含量、MDA含量、细胞膜透性均随处理溶液盐浓度及pH的升高而升高,各处理组与对照组(CK)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SOD、POD、APX酶活性先升后降,CAT酶活性则持续升高。说明盐碱胁迫提高了雾冰藜细胞内的渗透压并诱导其体内产生了大量的活性氧,雾冰藜则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维持了其细胞内正常的渗透压和吸水保水能力;通过增加自身抗氧化酶的活性消耗了体内过度积累的活性氧,保护了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缓解了盐碱胁迫对雾冰藜正常生理活动带来的损害。4.盐碱胁迫下,雾冰藜的株高、主根根长、茎粗、分枝数、侧根数及根、茎、叶各部分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在生物量分配上则表现为根生物量比所占比例增大,而茎生物量比和叶生物量比所占比例减小。说明盐碱胁迫使雾冰藜的表型可塑性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形态指标的抑制上,雾冰藜通过调整根、茎、叶各部分所占生物量的比例来适应盐碱胁迫环境。5.盐碱胁迫抑制了雾冰藜的正常生长,不同性质的盐分组成对雾冰藜整体抑制作用的排序为Na2CO3>NaHCO3>NaCl>Na2SO4,说明碱性盐胁迫对雾冰藜的影响大于中性盐胁迫。6.在模拟的盐碱胁迫条件下,雾冰藜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说明其在不同盐碱类型及程度的自然盐碱地生境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利用其对盐碱地进行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并可作为模式植物深入挖掘其耐盐碱机理和潜力,为农作物改良提供了可选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