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支化聚合物高度支化的三维空间结构使其具有分子间缠结少、溶解性好、黏度低、易成膜和反应活性高等特点,但因为合成方法以及现有表征手段的限制,其流体力学参数难以表征。在应用方面,由于超支化聚合物外围含有大量可以改性的端基,可通过对端羟基超支化聚合物的进行羟基改性,以端羟基超支化聚合物为母体,接枝不同功能基团和特种元素,得到的改性产品具有特殊的性能,可以应用于多种涂料体系。 通过准一步法,分别以季戊四醇以及合成的第一代超支化聚酯为核中心单体,2,2-二羟甲基丙酸为臂单体,制备了第一、第二代超支化聚酯。采用凝胶色谱、核磁共振、乌式粘度计考察第二代超支化聚酯的分子量、支化度、极限黏数;结合 Einstein粘度定律以及分子量,计算出第二代超支化聚酯的流体力学体积范围,从而计算出第二代超支化聚酯的平均尺寸范围。结果表明,合成的第二代超支化聚酯最大峰值处的分子量为1249,支化度为71.49,极限黏数[η]为6.995ml/g,流体力学体积范围为5.53×10-27m3
其他文献
纳米材料由于其优良的特性在生物成像、药物靶向输送以及肿瘤治疗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其生物毒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目前没有一个能够统一评估纳米材料毒性的良好平台,实验数据缺乏可比性,因此出现了一些相互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报道。本文利用了家蚕血液循环系统这一造血毒性实验平台,通过背脉注射方式,将三种毒性显著差异的代表性纳米材料CdTe QDs、C-NCDs和SiNPs直接暴露于家蚕血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