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修养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是对成人之道的思考,着重解决的是真正的人是什么以及如何成为真正的人等问题。先秦儒家的精神修养学从人的精神性存在与物质性存在的关系、人的本质性精神与各种精神活动的关系、群体精神与个体精神的关系以及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等方面对成人之道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索,体现了儒家重视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的精神性存在的特征。 先秦儒家精神修养学的思想来源大致有殷周时期的巫史文化、殷周时期的政治教化思想、礼乐教化以及殷周时期的政治性修德活动等。孔子在损益这些思想和活动的基础上,创立了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为目标的精神修养学。以孟子为代表发展了精神修养学的反省内求方向,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本身,以个体潜意识的形式内在于个体精神之中。这种个体潜意识实质上是群体精神在个体潜意识中的沉淀。要成为真正的人,就必须通过寡欲、诚、求放心、慎独等精神修养方法,为人的精神活动建立一个意义中心。在此意义中心的指导下,修养主体把个体潜意识转化为意识,把群体精神转化为个体精神,使个体精神与群体精神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使修养主体成为一个精神性存在和物质性存在和谐统一的真正的人。以荀子为代表发展了精神修养学的格物外求方向,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本身之外,以外在于个体精神的群体精神形式表现出来。修养主体要成为真正的人,就必须通过闻见、思虑、学习、解蔽、虚壹而静等精神修养方法把群体精神内化到个体精神之中,使群体精神充满个体精神的意识和潜意识层面,使个体精神与群体精神达到和谐统一,成为一个精神性存在于物质性存在和谐统一的真正的人。 真正的人的通达要经过不同的境界。这些境界根据个体精神的自由程度可以分为自然天性境界、认知境界、功利境界、有我境界、无我境界和自由境界。不同的境界在个体精神中的长期稳固地存在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格。这些人格包括智者、小人、君子、贤人和圣人。这些境界和人格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先秦儒家的精神修养学与道家的精神修养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但是二者各有自身特色。 先秦儒家的精神修养学虽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但是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已经并且还将继续做出独特的贡献。先秦儒家的精神修养学为人类精神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