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鸭共作作为一种生态循环农业方式,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稻鸭共作生产中主要选用当地的地方麻鸭品种为主,但由于不同地方麻鸭的生长性能和田间劳作能力差异较大,导致稻鸭共作效果参差不齐。基于此,本文以小体型的金定鸭、“役用鸭”(绿头野鸭♂×金定鸭早)和苏邮1号,以及中体型的高邮鸭和“白改鸭”等5种各有特点的鸭品种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鸭品种在零日龄耐水时间、育雏期成活率、田间回捕率和行为学之间的差异,分析比较稻鸭共作模式下不同鸭品种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差异,筛选出最佳适于稻田放养的鸭品种,并进一步验证所筛选的鸭品种对稻田杂草、土壤、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作用效果,研究旨在为稻鸭共作技术的优化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为比较不同鸭品种耐水时间、成活率和田间工作时间,在零日龄时开展耐水性试验,结果表明,苏邮1号、金定鸭和“役用鸭”的耐水时间达到30h以上,高于“白改鸭”和高邮鸭。育雏期成活率以金定鸭最高(96.93%),其次是“役用鸭”(94.17%)和苏邮1号(92.24%);田间回捕率以“役用鸭”最高(100.00%),高邮鸭最低(66.67%);将18日龄雏鸭按15只/亩放入试验田,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连续观察5 d,观察发现,“役用鸭”、金定鸭和苏邮1号每天的活动时间分别为324.50 min、315.75 min和314.50 min,极显著高于高邮鸭和“白改鸭”(P<0.01)。2、为分析比较不同鸭品种在稻田间的生长发育和肌肉品质差异,经田间合理补饲后,在90日龄回捕时进行屠宰性能和肌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金定鸭、“役用鸭”和苏邮1号等小体型鸭体重达1.3 kg以上,中体型的高邮鸭和“白改鸭”上市体重在2.1-2.2 kg之间,各品种均能达到相应的标准体重。屠宰性能测定发现,各品种的屠宰率达80%以上、全净膛率达60%以上,稻鸭共作模式下各个鸭品种生长发育良好。肌肉营养价值测定结果显示:“役用鸭”、金定鸭和苏邮1号的胸肌蛋白含量最高,而水分含量最低;pH值以“役用鸭”最高,显著高于金定鸭(P<0.05);高邮鸭的脂肪含量和胶原蛋白含量最高。3、为了筛选出适宜于稻鸭共作的鸭品种,选择零日龄耐水时间、育雏期成活率、田间工作时间、上市体重以及田间回捕率等与稻田放养鸭性能相关的重要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 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1%,建立了稻鸭共作下鸭的综合性能评估模型:Y=0.307zx1+0.356zx2+0.296zx3-0.483zx4+0.233zx5,经过对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确定“役用鸭”、金定鸭和苏邮1号为适宜于稻鸭共作的鸭品种。4、为进一步验证所选鸭品种对稻田生态和水稻生长的作用效果,以金定鸭为试验对象,按照稻鸭共作标准技术方案及有机水稻栽培要求进行水稻和鸭的管理,经田间杂草调查发现,稻鸭共作区杂草发生为3.26株/m2,对农田杂草的控制率达99.5%;稻鸭共作区土壤的碱解氮水平较对照区提高了 13.58 mg/kg,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虽有一定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稻鸭共作的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0.26%、2.15%、2.72%(P<0.05),水稻产量比对照组增加了 75.24 kg/亩;稻鸭共作的经济效益高于对照组25162元/hm2。稻鸭共作对鸭的生长性能、肌肉品质以及稻米品质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和改善作用。综上所述,金定鸭和“役用鸭”体型较小、田间游动时间长、耐水性能好、成活率高,在回捕时可达到标准体重,能充分发挥稻田役用潜力,用于稻鸭共作可获得良好的饲养效果和稻田工作效果;苏邮1号活动力尚可、产肉性能良好、肌肉品质突出,对回捕稻田放养鸭的屠体有较高要求的可选苏邮1号用于稻鸭共作,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稻鸭共作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杂草、改良土壤、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