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世界范围来看,如何通过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来促进上市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绩效的改善,已成为当前及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爆发的全球次贷危机将矛头直指商业银行中所固有的公司治理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系相对封闭,政府对经济实行大规模的干预和保护,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银行体系存在着所有权结构单一、不良贷款比重偏高、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所有者缺位、经营效益较差并且风险防范能力弱等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较低。在入世之后,我国经济与世界全面接轨,国际知名的、实力雄厚的大型商业银行正逐步战略性地渗透到国内金融市场。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相比于外资银行还较为低下,所以说我国的银行体系并未完全对外开放,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宝贵的适应和调整期。在与国外大银行竞争的过程中,我国的商界、学界等都逐渐意识到,有效的、合理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提高银行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并且也是银行业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我国也推行了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改革措施:自2005年以来,通过剥离不良债权、引入战略投资者、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等措施,加速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重组改制上市的进程,截止2008年底我国共有14家商业银行获得A股、H股上市资格,加上2010年在A股上市的农行、光大银行,我国的上市商业银行已达到了16家。尽管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商业银行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具有浓重的“国有”属性,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改革必将会遇到许多体制性障碍。所以有必要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所有权结构的设置、股东性质的选择、董事会规模与独立性以及薪酬激励制度的有效性等方面不断地完善,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改革。商业银行治理并非是企业治理理论在商业银行中的一般运用,而是企业治理理论与作为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统一。上市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源于银行在行业特征、金融契约、金融产品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之处,加上银行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较多,从而产生了更复杂、更严重的利益冲突。所以上市商业银行治理的核心目标既要确保股东、债权人的利益,还要约束和限制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存款人以及担保机构利益的行为,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来确保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因此,本文在商业银行治理改革与模式探讨的基础上,主要从股权结构及股东性质、董事会规模与结构、高管薪酬三方面入手建立分析框架,从盈利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出发,通过选取代表性的指标变量,实证检验了治理变量与银行综合绩效间的关系,从而深入地研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及机制的特殊性,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对策与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具体为:第1章绪论,主要是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和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逐一交待清楚,为之后的进一步分析作铺垫。第2章上市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相关理论,先对与论文选题相关的一些概念和范畴进行明确的界定,然后分析和解读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论,包括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融资契约理论等,在此基础之上,将公司治理理论应用于商业银行治理中,分析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第3章美日上市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比较,主要分析了美国的以外部市场治理为主的结构,和日本以内部董事会治理为主的结构,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与股东性质、董事会规模与独立性、薪酬激励效率等三方面的考察,找出二者间的差异和共性,从中总结和提炼对我国有益的结论。第4章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综合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本章着重分析了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特征,首先作出一系列前提假设,在此基础上,通过选取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深发展银行、民生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选取其在2002—2009年间的财务指标作为经济变量,包括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比率、前十位股东持股比重、国有股比重、法人股比重、流通股比重、董事会规模、外部董事比重、前三位高管人员薪酬总和等,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来考察我国银行治理结构对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并对实证结论进行具体分析。第5章借鉴美日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