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6月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改革中最活跃、最富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领域正以其日益凸显的育人价值倍受人们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走进生活,实现其课程的价值,有赖于各种内在与外在的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更是一大难点,因而,探讨和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由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对活动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同时它没有课程标准,只有试行的指导纲要;没有教材,只有指定的四大领域;缺少专职教师,要求全员参与: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些评价理念,使得其在实施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旨在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建立广泛的支持系统,以便更好地实施这门课程。 本文首先主要介绍和分析中小学活动课程的历史沿革,通过介绍国内外活动课程的产生发展,理清活动课程的发展脉络。其次,通过调查,探究延边地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在认识、实践、师资、评价这几个主要方面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这种状况探索性地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提高认识,优化实施环境;注重课程资源开发;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念;加强小学与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衔接: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师的培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