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鲑鱼降钙素(salmon calcitonin,SCT)是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肽,在维持血中钙离子平衡和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使用的SCT制剂多为注射剂和喷雾剂,注射剂存在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而喷雾剂虽易于被患者所接受,但生物利用度较低。近年来,随着肠道菌群的发现及其重要功能的明确,结肠定位给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蛋白或多肽吸收的重要靶点。因此,利用口服结肠靶向给药体系运输多肽,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关于SCT剂型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仅利用脂质体负载SCT来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但脂质体的稳定性较差,且单一的脂质体制剂往往无法实现SCT的结肠靶向释放,因此不能有效提高SCT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静电纺丝是一种简单有效、操作方式温和且能够连续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该法所得纳米纤维直径小、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将其作为药物载体时,不仅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同时可望实现药物的结肠靶向输送。因此,本课题将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负载果胶包覆脂质体的纳米纤维膜,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并实现SCT的结肠靶向释药,为静电纺丝技术应用于SCT口服给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CT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SCT纳米脂质体和果胶包覆SCT纳米脂质体。研究发现,适宜的SCT纳米脂质体制备条件为:卵磷脂浓度30 mg/mL,胆固醇浓度5 mg/m L,超声功率200 W,超声时间3 min。此时所制备的脂质体的的平均粒径为75.0 nm,Zeta电位为-35.8 mV,包封率为83.2%。在此基础上,采用果胶包覆脂质体,适宜制备条件为果胶浓度2 mg/mL,此时包覆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20.6 nm,Zeta电位为-39.1 mV,包封率为84.6%。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两种脂质体外观均呈类球状,分布均匀。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果胶和脂质体之间形成了氢键且SCT成功包埋于脂质体内部。(2)负载果胶包覆SCT脂质体单轴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优化纺丝参数,确定了适宜的纺丝条件为:聚乙烯醇(PVA)及海藻酸钠(SA)浓度分别为100 g/L和20 g/L,纺丝距离14 cm,纺丝电压16 k V,进样速率0.3 mL/h。在此条件下,得到形貌良好且直径均一(平均直径为350 nm)的纳米纤维膜。热重分析(TGA)结果表明,与PVA/SA纳米纤维膜相比,负载果胶包覆SCT脂质体纳米纤维膜的热性能得到了提高。FTIR及X射线衍射分析(XRD)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纤维膜中果胶、脂质体、PVA和SA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负载果胶包覆脂质体纳米纤维膜中的SCT在模拟胃液和模拟小肠液中的释放符合Fickian扩散机制,而在模拟结肠液中的释放符合case II释放机制。体外模拟连续释放实验结果表明,与负载未包覆脂质体的SCT纳米纤维膜相比,负载果胶包覆脂质体的SCT纳米纤维膜在模拟结肠液中的释放量提高了16%,因此负载果胶包覆脂质体的SCT纳米纤维膜具有更好的结肠靶向性能。分别采用ELISA检测试剂盒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SCT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SCT在脂质体制备和静电纺丝过程中活性未受到破坏(P>0.05)。(3)负载果胶包覆SCT脂质体同轴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为进一步提高SCT纳米纤维膜的结肠靶向性能,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负载果胶包覆SCT脂质体的同轴纳米纤维膜。首先,通过优化纺丝参数,确定适宜的纺丝条件为:壳层溶液中聚氧化乙烯浓度为80 g/L,核层溶液中PVA浓度为100 g/L,纺丝距离15 cm,纺丝电压16 k V,壳层进样速率0.2 mL/h,核层进样速率0.2 mL/h。在此条件下,得到形貌良好、具有明显核壳结构且直径均一(平均直径为390 nm)的同轴纳米纤维膜。随后对所得纳米纤维膜进行了结构表征。TGA结果表明,与PVA、SA、PEO相比,同轴纳米纤维膜的热性能得到提高。FTIR及XRD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纤维膜中PEO和SA以及PVA和果胶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同轴纳米纤维膜中SCT在模拟胃液和模拟小肠液中的释放符合Fickian扩散机制,而在模拟结肠液中的释放符合case II释放机制。体外模拟连续释放实验结果表明,与单轴纳米纤维膜相比,同轴纳米纤维膜中SCT的释放量提高了12.9%,表明其具有更好的结肠靶向性能。然后分别采用ELISA检测试剂盒、高效液相色谱及圆二色谱分析SCT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SCT的二级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同轴静电纺丝过程对SCT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