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隐身为晚唐的重要作家,才华横溢,但因出身寒微、又不肯趋炎附势,半生不得志,最后投身钱镠门下,终了一生。举凡仕途的挫折、困窘的境遇、严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挥洒手中之笔,揭露社会弊端,表达思想主张,显现出一个思想家的睿智来。但在儒学偏见影响之下,罗隐在当时和后世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其著作并未丧失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愈发凸显出来。有鉴于此,本学位论文以《两同书校注译论》为题,试图对罗隐的这部代表作进行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填补某些空白。《两同书》由十篇专论组成,即:《贵贱》、《强弱》、《损益》、《敬慢》、《厚薄》、《理乱》、《得失》、《真伪》、《同异》、《爱憎》。每篇言约意丰又行文流畅,集中反映了罗隐会同儒道的思想取向和学术独特意识,以民本观念和举贤之道为主体的旨在拯时救弊的政治思想和具体主张,把相反相成矛盾观作为考察社会事物之基点的哲学思想及相关命题。由于全书布局整齐有序,结构安排合情合理,使人在展卷之际,更能明其观点之关系,解其思想之精要。透过《两同书》,从很大程度上可以明瞭罗隐在中国思想史上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判定其在中国知识分子演变史和中国思想上的应有地位,本学位论文以“《两同书》综论”弁首,这是建立在对原典进行校、注、译、题解及章旨提示的基础之上的:校勘吸取雍文华《罗隐集》的校勘成果,同时参校他本,对《两同书》进行补校。所出校记依序编入注释中,不另出校记。注释力求详尽,因《两同书》用典精博,故出注较详,条目较多,但仍基本采用不重复出注的方式,个别关键词语则例外。今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信、达”的基础上,努力求“雅”,尽最大限度做到忠实原文,使今译语言顺畅优美。题解诸篇题解先解释篇名的字面含义,再对全篇核心内容加以概括与剖析。章旨各篇据意分段,概括出每段大意,以求阅章旨而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