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又称白假丝酵母,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条件致病性真菌,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不仅可以导致浅表感染(如阴道炎和鹅口疮),也能导致致命性的深部感染(系统感染)。由于广谱抗菌素的广泛使用、器官移植和体内导管植入等医疗技术的应用以及免疫抑制疾病的增多,白色念珠菌感染已成为临床上和生产上日益严重的问题。随着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白色念珠菌对一种或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的现象日趋增多,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在指导合理用药以及检测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趋势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念珠菌病流行且后果严重,其致病机制尚未被详尽阐述。本研究旨在分离不同来源的白色念珠菌,并分析分离株的毒力和表型特性。筛选的强弱毒株可用于研究白色念珠菌的致病机制。此外,本试验采用的鸡系统性感染模型能更好的模拟宿主-病原菌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增进对白色念珠菌和宿主共进化的认识和揭示白色念珠菌的感染机理。试验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不同来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本研究利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5.8S-ITS序列分析分离了100株白色念珠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敏感性很高(敏感率分别为95.2%、100%);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为59.5%,耐药率为19.0%。2.白色念珠菌分离株的毒力分析本研究用鼠系统性感染模型,根据存活率、器官真菌负荷分析了分离株的毒力。结果显示,不同菌株毒力不同,其中分离株J1(鸡源)和G2(鸽源)毒力差异显著。考虑到菌株毒力可能受宿主种类的影响,我们分别用鸡/鸽系统性感染模型再次分析分离株J1和G2的毒力,结果表明J1毒力依旧明显强于G2。即筛选出强毒株J1和弱毒株G2。3.强弱毒株表型和基因学特性分析分析了强弱毒株对高温、酸碱、氧化压、渗透压的耐受力等表型特性和部分毒力相关基因(ALS1、ALS3、HWP1、EFG1、HSP90和SAP1-6)m 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强弱毒株对高温、酸碱、氧化压、渗透压的耐受力相似,但弱毒株G2对刚果红的敏感性高于J1。G2对刚果红更易感,表明其细胞壁完整性受损,可能因此更易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导致毒力减弱。此外,相对荧光定量的结果显示,攻毒后24 h和/或48 h后,除了HSP90、SAP1、SAP4和SAP6,其余基因在强毒株J1中的转录水平均高于(≥1.5倍)弱毒株G2。ALS1、ALS3、HWP1和EFG1的表达上调可部分解释分离株J1毒力强于G2。攻毒24 h和48 h后SAP5在强毒株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弱毒株,暗示SAP5的持续高水平表达可能与毒力增强有关;而SAP1和SAP4转录水平均低于弱毒株,暗示SAP家族可能有基因冗余或SAP1和SAP4的作用可被其它基因代替。
其他文献
近来,广西一些养殖场频繁发生以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仔猪呼吸道症状等为特征的流行性传染病,怀疑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所致。本研究应用针对PRRSV的N基因的特异
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由于地理条件、教师观念、师生对待实验的态度、学生基础、仪器药品的配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没能很好
白细胞粘附缺陷病(Bovineleukocyteadhesiondeficiency,BLA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致死性的遗传性疾病,以严重的重复性感染、缺少脓液形成、损伤愈合延迟和白细胞增多症为特征。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精心准备,认真上好语文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把趣味知识零星的渗透到每一个课堂中,才能把课堂所学的
高中生对于音乐具备一定的理解欣赏能力,歌唱模块的教学能够基于学生的音乐表现欲望,引导其更全面地进人音乐世界,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分析与总结,通
近年来,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作为载体靶向运送DNA疫苗至抗原提呈细胞,在小鼠和鸡模型中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表明,能够激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和局部黏膜免疫应
小学的时候,大多数孩子还是处在贪玩好奇的阶段,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很容易东张西望,时间久了更容易坐立不安.如果教师讲的内容再枯燥无聊的话,孩子们会更加的难以学习.然后很多